铜鼓天柱峰丹霞红岩隐身于赣湘边界

12.10.2013  13:23

  铜鼓县位于江西西北部,东与奉新县毗邻,南与宜丰县、万载县交壤,西与湖南省平江县、浏阳市接壤,北与修水县相连。其境内的天柱峰虽无奇状怪形,但它陡然矗立于赣湘边界的气势,让许多游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据铜鼓县旅游局局长赖红霞介绍,蔚为壮观的天柱峰雄伟挺拔,海拔401米,形同石柱立于天地之间。其特有的丹霞地貌更增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也有“修江第一峰”之称。  


  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路过此地,不慎将随身携带的仙螺失落在草丛中,说来奇怪,仙螺坠地还俗,见风增高,大有“一日长一千,十日撑破天”之势,若不制服,数日后将冲破南天门。玉帝闻奏大惊,为确保天庭平安,即差雷公神下凡征服。是日,风起云涌,天昏地暗,大雨滂沱,霹雳一声,灵石腹部被迅雷劈出一个大窟窿,遂不再见长,于是成了现在的天柱峰。  


  铜鼓县天柱峰旅游公司总经理贾春才告诉记者,天柱峰具有丹霞地貌特征,整体呈现红色。围绕其周边的是青山绿水、流泉飞瀑。又因其三面环水,四周森林茂密,绿树成荫,负氧离子含量高,令人心旷神怡。
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赖红霞告诉记者,天柱峰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而后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渐渐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还有钟乳石。  


  红色砂岩经重力崩塌、溶蚀等作用,形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其岩壁也因红色而被称为“赤壁”。贾春才说,天柱峰就有陡峭崖壁和红色岩层等特征。
受雨水侵蚀形成繁星般空隙  如同传说中一样,巍峨的天柱峰“被迅雷劈出了一个大窟窿”。其实,大窟窿就是坐落在山腰的岩洞。据赖红霞介绍,该岩洞是天柱峰经千万年被水溶解后形成的溶洞,在南宋时期,人们在溶洞中建造了一座庙庵,名为“灵石庵”,历史悠久,享有盛名。  


  如若弃舟登山,石径踏之“通通”有声,像美妙的音乐随着游人的脚步奏响。赖红霞解释说,丹霞地貌的石岩中含有碳酸盐,碳酸盐易溶于水,历经雨水的侵蚀,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空隙,犹如繁星点缀。人走在上面,就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曾来到这里,留下了“带水清,泉石透,中有高人自在居”的诗句,如今,高人已不在,香火却依然不减当年。  


  关于灵石庵的来历,还要从离天柱峰不远的石山说起。该石山在水库一侧,孤耸陡峭,高不可攀,山上一巨石形似女子绣鞋。据传,观音西天朝拜如来后回南海途经此地时,停住祥云,步下莲台,观光游览。当步至九龙潭时,见潭水晶莹剔透,清澈可爱,水中还似有九龙,忙移步潭口,谁知潭口苔藓太滑,不慎失足踏入潭中,只好把湿鞋放在石山上晒,然后到天柱峰的灵岩洞休憩。从此,灵岩洞也就成了善男信女朝拜观音的洞天福地。而绣鞋石则在向游人印证这有趣的传说。

  河道环绕峰水相宜  三面环水的天柱峰可谓景色宜人,碧青的湖水中倒映着巍巍而立的峰岩,湖水弯弯绕绕。爬至天柱峰峰顶,俯瞰湖面似一条条巨龙,有龙头、龙须,长约十几公里。登高临望,该湖气势磅礴,天连山,山依水,青山绿水,如诗如画。尤其是在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四周秀丽的山峦奇峰更显得扑朔迷离,凝重深沉,晚霞把千倾湖面映得通红,伴着湖水拍岸的节拍流光溢彩。  


  贾春才告诉记者,天柱峰一侧有丹霞巨山耸立,形似象鼻。如若沿着象鼻山悬空栈道攀爬至象鼻尖,往下看,两条石缝依稀可见;向上看,犹如两道闪电划破长空;再看中间,无数只蝙蝠“叽叽喳喳”,发出刺耳的叫声,仿佛走进了蝙蝠世界。  


  赖红霞说,在天柱峰的隔湖南侧,沿山间清溪逆流而上。一处纵高78米、宽9米的瀑布悬挂于天际。遇上晴天,阳光透过云层,穿过山峦密林,映射飞流直下的瀑布时,“赤橙黄绿青蓝紫,宛若霓云天下桥”,一幅壮丽奇妙的彩虹景象即呈现于眼前,其景色之美甚至令画家也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