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银行做的不是服务只是尽个义务
谁让这些客户不是银行的重点客户来着?在银行看来,为这些人服务,原本就是尽义务
才出现八旬老人戴着氧气、躺在担架上到银行改密码,银行因此道歉的事儿;又出现七旬中风老人被迫到银行取钱,结果猝死的新闻!
老人的儿子说,银行给13万赔偿;银行否认,说“给了三四万”。多少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已经死了。原本3万存款,因为银行要求行动不便的老人亲自到银行,引发这一悲剧,到最后,银行以赔钱收场。这实在是一个多方都输的结果。但这些钱,买不来人命,也买不来教训。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信用社虽然赔了钱,但仍旧坚持无错,“这不是整个信用社系统的问题,是个人的问题”,仅仅计划对与储户发生言语争执的员工个人进行内部处分,并没有改变或修改“本人亲自到场取钱”这样的规定。而在那起八旬老人戴着氧气、躺在担架上到银行改密码的极端事件,事发银行工商银行,也只是道歉,表示可以特事特办,但并没有针对“本人必须到场改密码”的规定做出制度上的例外考虑。相反,同信用社一样,还是强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客户利益。
指望一两个极端案例持续地警醒工作人员,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一,在意外或极端现象出现之前,银行工作人员并不能确定当事人是不是真的不能亲自到场,有时候可能会认为是储户懒省劲儿;第二,且不说特事特办是不是应景之词,就是允许,那么因为没有制度化,在申请过程中会有多少麻烦,会不会阻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是令人担忧的;第三,这些客户往往都属于银行二八定律中那80%的“不重要客户”之列。事实上,假如他们是重要客户,估计银行早就出柜上门服务了。
其实,在技术发达的今天,银行验证客户的真实情况,非常容易。比如远程视频验证。通过技术的手段来确定对方的情况,判断是不是可以到达现场,假如确认不能就特事特办,而且按照制度化、稳定的特事特办方式,避免亲自到场可能出现的意外和风险,这是最好的办法。但从这两个极端案例中银行的回应来看,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打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谁让这些客户不是银行的重点客户来着?在银行看来,为这些人服务,原本就是尽义务。(来源: 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