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员工点钞后如厕染性病?医生:根本不可能

10.07.2015  17:23

  近几天,省内多家金融机构营业部工作人员向本报“还原真相”栏目询问:“报纸网络上流传的‘点钞后如厕染性病’是不是真的?如果这样,今后谁还敢碰钞票?

  记者百度搜索该标题,相关信息超过38万条。而信源只有一个——6月21日浙江《温州都市报》,由该报何记者采写、刊在“问诊吧”栏目的原新闻标题是:“银行女职员染上花柳病,顿时傻了:平时都洁身自好,病菌究竟从哪来?

  报道中说,据温州市人民医院妇科李医生介绍,接诊的20多岁性病患者小乐是银行职员,既没有男朋友,也没有性经历,但有点钞后不洗手的不良习惯,而病因跟她点钞后不洗手就上厕所有关,“一张反复使用的旧钞票,一旦经过性病患者的手,很可能会携带、传播性病病菌”。

  记者昨天联系到《温州都市报》何记者。她承认,这是采访市人民医院妇科李医生后写的新闻稿。“是电话采访还是面访?李医生诊断点钞传染性病的依据何在?”记者追问。“我是电话采访。有事你问医院吧。”她表示不愿多谈。

  记者随后联系温州市人民医院妇科,被告知“李医生刚调整到产科”。产科主任张红萍接到记者电话后立刻表示,“那条稿子有误会、有错误,我在科室会议上也批评过了。”她说,医院确实接诊过一位在银行柜面工作的女性病患者,其自诉“很乖,没男朋友”,医生就病治病,并没深究其发病原因。记者采访时不知是李医生没讲清还是自己没听清,结果把病因归结为“点钞传染”,而这“根本不可能!

  文中对性病传播的分析是拼凑整合来的,张红萍郑重澄清:所在科室和医院都不认可“点钞后如厕染性病”的说法,至今临床上没遇到这样的病例,专业书上也无此类记载,这种归因很不科学!

  当记者要求同李医生通话时,张红萍以“不方便”为由拒绝。之后,无论《温州都市报》还是院方电话都无人接听。但这则“新闻”的来龙去脉已基本厘清,明眼人不难看出其中“乌龙”所在。

  “‘点钞传性病’一文中存在多处谬误,必须指正。”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防治研究中心苏晓红教授昨天告诉记者,95%以上的性病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播,通过被污染的毛巾、浴盆、血液等间接传播虽然有但很少,绝不是文中所说的“重要途径”。如果夸大传播的次要途径,会让群众误以为点钞、坐公交、接公共电话都会传染性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间接传播”是靠什么传播?苏晓红说,首先得纠正文中“性病病菌传播”一说。性传播疾病至少有淋病、梅毒、尖锐湿疣、艾滋病等8种,每种致病病原体不同,其存活时间、传播方式和人体条件也不相同,如前两种性病是由病菌引起的,后两种则是由病毒引起的,哪有统一的“性病病菌”?“文章一看就是外行写的,不值一驳。

  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副所长管文辉告诉记者,钞票的确很脏,上面有很多细菌,甚至包括携带性病病原体的病毒和病菌。但实验发现,性病病原体离开人体后一般只存活1-5个小时,而钞票又是比较干燥的介质,所以,性病病原体病毒和病菌不易在钞票上存活,而且存活的数量通常达不到传染条件。

  “是不是存在万一呢?”记者穷追不舍。管文辉“连环假设”道,如果一张存活性病病原体的钞票,在5小时内被银行职员清点接触,并残留足够多的病原体在她手上,她如厕时又把足够多的病原体传递到手纸上,手纸再把足够多的病原体传染给生殖器……只有这么多的“万一”同时存在,“点钞染性病”的假设才有可能成立。“即便存在,也是小概率事件,而非常态。”他严肃地补充强调。

  “只要讲究个人卫生,接触钱币洗手、如厕洗手,银行员工不必谈钞色变,广大读者也不要轻信似是而非的传言。”苏晓红也一再叮嘱记者转告读者。记者林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