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变保单 4年后“利息”缩水近半

07.06.2014  15:56

  家住安徽歙县农村的汪老伯一笔4万元养老钱,本想存个3年定期,结果被银行工作人员“忽悠”成了保单,4年后取出,发现所谓的“分红”较4年定期存款利率缩水近半。

  2010年5月,汪老伯来到安徽歙县深渡镇一家农业银行网店,正准备办理存款手续时,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向他介绍理财一款名为“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健康人生个人护理保险”的产品。随后,汪老伯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先是填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等各种详细信息,之后填写资料,到柜台办理手续。

  “当时银行工作人员对我说,现在利息太低,抵不上物价上涨,买个理财产品,每年都有分红,利息也比存款高,绝对划算”。6月6日,汪老伯告诉中新网记者,“办完业务后,我好几次觉得不对劲,想取出本金,结果银行方面告知,提前支取,不但没有利息,还要支付手续费,不划算”。

  据汪老伯描述,农行工作人员向他推介时,宣称产品分红收益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息。2013年5月,也就是存款3年后,汪老伯曾去该银行询问“分红”情况,被告知“现在支取本金,只能拿到很少的分红,要等够4年才可以”。

  直到今年6月初,等够了4年的汪老伯才从银行那里取回了本金,但“分红”只有4000多元。“4万元如果按存四年定期算,利息至少也有6400多元”,看着手里缩水的“利息”,汪老伯一脸无奈。

  为此,中新网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农业银行办公室宣传科。该科工作人员对此表示,“理财产品是有风险的,具体分红情况好看大环境”。当记者问及是否对存款的客户说清楚理财产品的风险时,该工作人员说,理财产品的销售是有定额任务的,顾客购买时也签订了相关的协议,但是否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把理财产品的风险告知客户?该工作人员也表示这个不便回答。

  记者调查发现,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老年人基本不动理财知识,对购买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也知之甚少,导致被“忽悠”的案例比较常见。

  今年1月初,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进一步规范银保产品销售行为,保护低收入者、老年者的利益,遏制“存款变保险”乱象。 (记者 成展鹏)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