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铺"聚元号" 曾给毛主席订制弓箭
“当年,我父亲曾给毛主席做过一把弓,毛主席给予了很高评价。” 杨福喜学过木工,插过队,当过十多年工人。
杨福喜示范正确的射箭姿势。(人民网陈苑摄)
“当年,我父亲曾给毛主席做过一把弓,毛主席给予了很高评价。”今年56岁的杨福喜是北京“聚元号”弓箭铺的唯一传人。初见杨福喜,络腮胡须、花白头发、深色唐装,浑身上下都透露着满族旗人豪迈洒脱的气质。“聚元号”300多年兴衰史,他侃侃而谈。“聚元号”在他手中“复活”,濒临消失的弓箭制作技艺因他得以保留与传承。
弓箭,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一种远射兵器,其发明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后羿射日”的传说广为流传,可见古人对弓箭的重视与喜爱。沧海桑田,北京“聚元号”可以说是国内目前能够完整保留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弓箭铺,2006年,“聚元号”弓箭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父亲曾给毛主席订制弓箭
据杨福喜介绍,当年清兵入关,“聚元号”曾为清兵制造弓箭。清朝末期,“聚元号”与其他40多家制作弓箭的店铺迁入北京东四“弓箭大院”,此时,“聚元号”制作的弓箭主要供皇宫贵族使用。到解放后,硕果仅存的四家弓箭铺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
公私合营时,杨福喜的父亲杨文通有幸为毛主席做过一套弓箭。“当年,毛主席和工作人员聊天,说看到历史小说上有很多关于弓箭的描述,想看看真正的弓箭。”于是,工作人员辗转寻找到当时杨文通所在的厂子。“刚开始并不知道是给毛主席做弓箭,只说是给一位领导做,让用点心做好点。厂长就找到我父亲,让他把手里的活先放一放,做一张好弓。后来我爸日夜加班,花了四个多月,用了当时家里珍藏的一对儿白牛角当料,做了一把弓和三支箭。”
弓箭送出去后,杨福喜的父亲没有多想。直到8个月后,厂长才告诉他,那张弓是给毛主席做的。“弓箭送到毛主席手里,他派人来问多少钱。父亲当时一听是送给毛主席的,直摆手说那怎么能要钱。上面的人说,弓箭是毛主席的私人用品,必须要付钱。厂长后来跟我父亲合计了一下,当时一套弓是38块钱,这次材料好就多收两块钱,就往上报了40块钱。一周后,40块钱被拿了回来。由于钱没法入账,当时又正好临近春节,厂长决定把这40块钱拿来买了几条烟,还有茶叶和糖果,和大家开了个茶话会。”杨福喜说。记者查找资料发现,当时国内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平均生活费仅为八九元,三四十元的月工资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一副弓箭40块钱,属于比较昂贵。
杨福喜还告诉记者,当年毛主席拿到父亲做的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比曾经在故宫里看过的弓,毛主席称赞:“这把弓很好,没想到有这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