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签署《南昌行动》
共同打通长江中游城市群水陆空交通大通道
昨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四届会商会上,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就深化合作签署了《南昌行动》。《南昌行动》明确了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重点开展的合作事项,并设立了四省会城市合作新目标:争当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的典范;共同打通长江中游城市群水、陆、空交通大通道,提高客流、物流通行效率;四省会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四省会城市产业集群配套率显著提高。
实施湘江、汉江、赣江等航道升级改造工程
交通的便捷度,从来就是决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方面,2016年四省会城市统筹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四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加快四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设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信息平台,形成重大项目通报会商制度,交叉参与重大项目的评审,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推进航道改造整治工程,实现内河水运通江达海:包括长江武汉至安庆(含九江段)6米航道、长江武汉至宜昌4.5米航道,实施湘江、汉江、赣江、合裕线、兆西河、江淮运河等航道升级改造工程,研究推进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支线航道建设。加快武汉港、长沙港、合肥港、南昌港等主要港口集约化港区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支持武汉等长江中游港口城市开展铁水联运试点,实现铁水通关一体化。支持长沙、南昌、合肥等内河港口开展江海联运研究,统一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扶持政策。
推进“四城”公交一卡通工程建设
在铁路方面,推进建设渝长厦、商丘——合肥——杭州、郑州——合肥、合肥——九江、长沙——九江、九江——武汉、武汉——西安等快速铁路;沿江高铁(武汉——合肥——南京)、西安——武汉客运专线(武汉直通线)——南昌——福州、南昌——合肥、南昌——武汉、武汉——合肥——南京、常德——岳阳——九江、西安——长沙、合肥——西安高速铁路;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城际铁路;长沙——岳阳——武汉、长沙——浏阳——九江——安庆——南京、赣西对接长株潭等城际铁路。推进实施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协调推进区域内高速公路建设和国道建设。支持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支持建设长沙、合肥、南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合肥经济圈四大城市组团内的交通一体化建设,并实现城市组团之间的互联互通高效便捷,推进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公交一卡通工程建设。
创建中部地区全方位教育国际化共享平台
实施武汉、长沙、合肥及南昌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共同争取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列入低空试点范围;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机场功能布局,发展通用航空。依托空港资源,发展临空经济。开展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异地值机研究。统筹协调发展国际航线、航空运行。
在教育方面,推进教育科技一体化方面,探索创建中部地区全方位教育国际化共享平台,加强四省会城市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和应用型教育合作,为四市外籍人士子女入学以及共享优质教育国际化资源和服务提供便利。协调推动四市高等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学科专业共研、优质教学资源师生共享等多种形式的校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合作交流,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深度交流。搭建科技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平台,推动专家库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建立科技人才柔性化交流机制。联合共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各类创业服务机构、众创平台在四省会城市间开展专业化服务。加强区域间企业合作创新,实现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加强公共服务交流合作,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共建共享、流转顺畅、协作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城市群的交流合作机制,定期举行交易会、洽谈会等联席会议,促进城市间物质、信息、人才、文化等方面的共享和流通,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发展方面的课题研究。
“四城互通”电子病历、健康档案
南昌、武汉、长沙、合肥四城市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鼓励大型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大型民营医疗机构跨区域布点,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合作交流。开展远程医疗合作和跨区域院前急救合作。推动城市群建设医学科研平台,在医学高科技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城市群间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为核心,努力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区域性科研合作。
在基本医疗保障政策方面,完善实施异地就医结算制度,推动社会保障卡在城市群内通用,优化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建立区域内医保基金跨省结算机制,逐步实现跨地区参保人员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协议管理医疗机构互认和跨区域实时监管,建立参保患者异地就诊协同管理机制。
组建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库
在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决策指挥平台和信息监测系统。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验室网络建设,建立重点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监测技术、毒物检测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体系信息对接,推动应急物资跨省调配。组建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库,建立不定期专家会商制度。推进突发事件水上、陆地、航空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及区域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建设。建立血吸虫病联防联控机制。
建立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城市群内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统一人才引进政策,发挥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等平台作用,建立引进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绿色通道。共同建立一批劳动力资源基地,依托现有技工院校、技能培训中心、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等培训资源建设一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提高劳务输入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劳动力技能水平。
此外,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协查,形成跨行政区执法联动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政策对接互认,实现城市群同类社会保险关系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顺畅接续和合理转移,共同研究探索“互联网+社保”的便民平台服务模式,提供更为高效的便民服务。
联手打造工业产业集群
在产业方面 ,四省会城市将联手打造工业产业集群。同时,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资源要素集聚,大力发展网上交易等新型服务业态。共同打造并授牌长江中游城市群服务业集聚区。
完善统一市场机制。实行统一的市场主体登记准入制度,一地登记,多地认可。积极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信用合作示范,四省会城市建成信用网并实现联网,建成政务服务网并实现联网,共建长江中游政务云。探索建立区域信用联动监管机制,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和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联动。推进城市群12315等平台联网运行,建立消费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推动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共用,实现异地远程评标常态化。
打造物流公共信息一体化平台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形成以交通枢纽、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为依托,辐射中部乃至全国、连接国际的物流平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推动城市群智能物流网络建设,打造物流公共信息一体化平台,形成以四省会城市为中心的两小时高效物流服务圈。支持连锁企业建设区域配送中心、直采基地和信息管理系统,立足华中、走向全国。积极创建和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建设。(记者 万晓霞 余霞 成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