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拼爹式”就业  贻害国家

27.12.2013  14:01

中国社科院新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我国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12月26日人民网)

多年前,“读书改变命运”的口号响彻神州,而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却沉渣泛起。对很多农村家庭而言,培养一名大学生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要远远大于城市家庭,他们期望用这种“孤注一掷”来创造个人成功,并希望这样最终能反哺农村。然而蓝皮书中冰冷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他们的美好梦想。

因为城乡存在差距,农村学子很难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加之综合素质的落后,所以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反过来,农村学子在就业上步履维艰,也就失去改变家庭和农村现状的能力,这势必进一步加大城乡的差距。

这样的现状首先源于不合理的制度。事实上,不仅是就业,在整个教育阶段,农村学子都处于明显劣势。“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重点大学中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有人因此发出“寒门难出贵子”的感叹。

即便冲破了体制性的障碍,农村学子还将面临无处不在的“拼爹”现象。屡禁不止的“萝卜招聘”清楚的昭示,一个好的家庭背景,对于找到一个好工作的重要性几乎不言而喻。在当下很多行业,就业拼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关系和人脉。

拼爹式”就业不仅对无爹可拼的农村寒门学子尽失公平,对有爹可拼的权贵子弟也未见得是好事。《蓝皮书》调查显示,“拼爹”有助于进入体制内。拥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年轻人在父辈的荫庇下,更容易走上早已安排好的人生道路,然后不思进取,最终被体制所异化。这是一种能力浪费,对社会和国家来说也是巨大的损失。年轻人有奋斗精神,国家才有希望,而当“死也要死在体制内”成为一种主流倾向时,“拼爹式”就业可能会贻害一代年轻人。

不过,年轻人也无须过于悲观,在无爹可拼时,不妨先拼好自己,毕竟在一个多元化社会,机会无处不在。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