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趟门处处是“坎” 残疾人出门障碍重重

04.12.2013  13:31

  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是世界上残疾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来临前夕,《生命时报》记者调查后发现,为方便残疾人出行的无障碍设施却障碍重重,为残疾人出行设立了一道道坎儿。

  出趟门处处是“

  深秋的北京,秋高气爽,北京市截瘫者之家的管理者文军本打算组织病友们出去玩,但大家的热情并不高。文军一脸无奈:“哎,没办法,我们能去的地方实在有限,出趟门处处是坎。

  文军住在中国康复中心附近,那里是北京残疾人居住最密集的地区,但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康复中心东侧100米处有一个超市,超市门口的楼梯有6个台阶,但无障碍通道仅有3米多长,两三个人拉一个大箱子上坡都很费劲。“我已经好几年没去过了,那个坡实在太陡了。”文军说。

  早在2010年,全国第一个无障碍公交枢纽站——动物园公交站就在北京建成,且全市配备了3600辆无障碍公交车,为全国最多,但残疾人坐交车出行依然很难。文军告诉记者,因为政府规定不能拒载残疾人,所以很多司机会以设备坏了为由,希望你自行离开;还有的司机干脆就不知道自己车上安装了无障碍设备。

  毕江曾经是位工程师,10年前的一场车祸导致他下肢瘫痪。他深刻的体会是,每次出门心情都不好,“开车出门,停车经常会吵架;打车出门也常常受气”。就在康复中心门口,记者看到一位残疾人坐在轮椅上打车,虽然空车不少,却没有一辆愿意停下来。最终,这位残疾人只好勉强站起,又过去三辆空车后,第四辆出租车终于停在了他的面前。

  出行难,如厕依然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商场的残疾人专用厕所门是锁着的;有的门太窄,轮椅根本进不去;还有的残疾人专用厕所前竟然有个台阶。即使是最普及的无障碍设施——盲道,也是问题多多。沿盲道从北京甜水园社区走到朝阳公园,记者发现,在这不足2公里的路上,大大小小的障碍竟有十几处:有的车辆停放在盲道上,有的报刊亭占用盲道,有的盲道损坏后无人修复,还有的盲道甚至走着走着就突然消失了。

  无障碍设施为何被忽视

  为方便残疾人出行的无障碍设施为何障碍重重?

  早在2004年,北京市就颁布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要求公共场所和住宅小区必须设置无障碍通道。另有规定,高度每提升10厘米,无障碍通道的坡长就要延长1米。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少旧的公共设施或小区,仅仅是为了完成规定添置了无障碍通道,至于能不能通行,“就是另一回事了”。

  上海交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陆键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虽然建筑法中早就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做了规定,但这只是设计的一个标准,并没有从法律层面给予残疾人平等的权利。“要想扭转这个局面,法律上的约束是必需的。”陆键说,在美国,超过两层的楼房都要修建电梯,这不是为了修而修,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来享受生活。

  另一方面,国人在保障无障碍设施畅通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上海市建筑学会室内外环境设计委员会秘书长张龙明说,占用盲道、在无障碍出入口停放车辆等常有发生。“还是因为大家不理解残疾人的难处,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行为等于封死了残疾人的路。”张龙明说,在英国,行人使用的红绿灯不仅会发出声音便于盲人过马路,还会安装螺旋按钮,可以让同时存在视力和听力障碍的残疾人把手扶在按钮上,按钮转动就表示可以过马路了。但我国几乎见不到这种设备,并不是因为它造价昂贵,而是因为更多的设计者并不理解残疾人的苦衷。

  管理部门要无缝衔接

  张龙明告诉记者,住宅和小区内的无障碍设施一般由建筑部门审查,居委会和物业负责管理,因此这部分设施维护得相对较好。而公共道路上的无障碍设施由市政部门建设,但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因此无障碍通道的损坏率较高。另外,这两个部门的衔接做得较差,因此需要成立相应的部门进行协调。在新加坡,两幢相邻的建筑之间总会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残疾人出入,这就是相关部门完美协调的结果。▲  本报记者 王黎洋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