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东良:父母“大树”之下能否出“栋梁”?

15.11.2013  12:06

  今年开学,一对来自安徽合肥市庐江县的夫妻送儿子来成都读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丈夫老刘当上了这所大学的门卫,妻子黄大姐在学校超市的速食店里卖鱼丸。“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老刘对成都商报记者说。(11月14日 《成都商报》)

  “望子成龙”是天下很多父母的心愿。安徽的老刘夫妻可谓是爱子家长的“代表”:从上高中时,老刘夫妻便关掉自家的门店,到儿子上高中的地方打工陪读。上了大学,两人便跟随儿子来到上大学的城市。相比于一些只顾打理自己的生意或忙于自己的工作的家长来说,老刘夫妻对儿子的学习和生活很上心,很负责,值得赞扬。正是一些孩子的家庭关爱、监管、教育缺失,导致早早辍学或误入歧途。

  但是父母之爱,也应适度,过之则有害。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观念实在不该有。对家长来说,儿子成了生活的全部,这样不妥。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生活,做为家长也是如此,也该有自己的爱好、事业和追求。当儿子小的时候,事无巨细都要父母来照顾,父母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必须的,但当儿子大的时候,就该让他慢慢学会独立,父母这时也该把自己解放出来,干好自己的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培养自己的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对父母来说,这样做,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对儿子来说,也是一种解放,是一种锻炼。

  父母迟迟不愿放开手,首先,对儿子来说是一种束缚。每天都与家长在一起,大小事都由家长操心,很难培养儿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毕竟是要学会自立的。在动物界,很多动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人也一样。在植物界,一棵树要长成“栋梁”之材,必然要有自己独立的一片土壤、一方天空。父母这棵“大树”为儿子的小树“遮荫”“挡风雨”,小树自然少受“风雨寒暑”之苦,但是,缺少阳光,小树怎能正常生长?不经雨雪风霜,一棵树怎能长得结实、高大?

  其次,父母过多的爱,对儿子是一种“包袱”。父母抛弃自己的理想、工作,“全心全意”地陪读,在儿子身上寄与了全部的希望,盼望儿子学有所成,并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作为、有出息。儿子自然而然地在上学和就业时要“加倍努力”、“回报父母”,这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呢?父母的投入越多,这种“包袱”就“越沉”。背负着这样的过于沉重“包袱”,儿子怎能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自在的“展翅翱翔”?

  如何做好家长,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仅凭一颗爱心远远不够。很多时候,过多的父母之“”,换来的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要当好家长,还要有科学、理性和严谨的教育理念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