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闫庄过节不放花 灯会鼓舞庆新年

26.01.2014  11:28

闫庄村民在家制作灯笼。李丽军摄

  打小年起,农村家家户户都开始放鞭炮、扫房子、做好吃的。可昨天上午记者走进延庆县旧县镇闫庄村时,听不到鞭炮声。

  在村民闫永宜家,只见高粱秆、荆条、旧报纸、水彩笔摆了一炕头,老的少的六七人正在兴致勃勃地做灯笼。

  “这是咱村的老传统,今年又捡起来了。不放鞭炮办灯会,年味儿更浓,还不污染空气。”村主任郭纪红说。

  62岁的闫永宜和53岁的闫月星搭伙儿。桌上,一捆荆条有的已被剪成小段,两头削尖了当钉子用。闫月星坐在炕沿上,两手握住长长的高粱秆,就着烛火烤,烤软了做造型。一旁,闫永宜拿着外孙的水彩笔,往糊好了的灯笼上画画,几笔下去,一匹奔跑的小马就出来了。放假回家的几个孩子围着,看看这个,帮帮那个,跟着学做灯笼。

  “宫灯、走马灯、水锣灯、鱼灯、莲花灯、花篮灯……咱闫庄的灯笼造型多,画儿也好看,远近都有名。灯会的时候,家门口挂、大街上挂、戏台子两边也挂。村里高跷队拿着灯笼跳,能变出好多队形来。你们就等着看热闹吧!”闫月星边干边说,“这灯笼还都是一对儿对儿的。晚上远远地一看见这灯笼,就知道伙伴在哪儿了。以前,咱农村人都是这么搞对象的。”听得一屋子人哈哈大笑。

  闫庄是旧县镇五大村之一,800余户3000多口人。村子有300多年历史,过去还有城墙、庙宇、大戏楼等,文化底蕴深厚。而闫庄最出名的要数“二月初一放花”。

  “小时候一到农历二月初一,吃过晚饭,大人小孩都提着灯笼出来,先演高跷,再放焰火,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看。”今年70岁的村民闫永祜说。

  闫庄的焰火都是自制的。打到空中能形成简单的图案,像三角形、城门洞什么的。

  焰火节办了多少年,村里老人都记不清。这些年虽然不做灯笼,制焰火的手艺也失传了,但每到二月初一,闫庄还会集中放鞭炮,比除夕放得都多,去年,光村里买焰火就花了3万多元。

  今年,焰火节还办不办、怎么办,村里有了分歧。

  “国家都在想办法治理大气污染,北京的雾霾又这么严重,咱延庆还是生态县,更得带个好头。”反对的人说。

  “过节就这么点儿盼头,不放哪有年味啊!别说咱村,等着来看热闹的外村人都不能答应。”支持的人说。

  既要有年味,还不能污染空气,这节怎么办?

  “咱村插灯笼的老手艺还没丢,把灯笼插起来!家家户户都挂上,再办场灯会,大伙儿一起热闹热闹,可比放鞭炮喜庆!”村里巧手闫月星提议,趁机让年轻人也学学,别让这老手艺失传了。

  “我在镇上电管所看见一种电子焰火!”一直琢磨这事儿的村文化管理员李丽军说,电子焰火是一种彩灯,通过延时点亮营造出焰火直冲云霄的效果。“还可以用树枝扎一些大树造型,上面挂上彩灯串,也有火树银花的效果。

  今年,村里还请来县农广校的老师,编排了专门的鼓舞,鼓点听上去就像在放鞭炮。鼓舞做开场。闫庄文艺人才多,有星火演出队、秧歌队、舞蹈队,到时候都可以上台,把今年练的节目拿出来演演,不怕不热闹。

  这么一说,村民都响应。“焰火节都不放了,干脆今年过年咱村都别放鞭炮了,安全,还环保!

  可村里已经买了鞭炮的怎么办?村委会想出“换购”妙招:谁家有鞭炮拿到村委会来,给换成等价的米面油。

  转眼到了中午,闫永宜拿出做好的灯笼,先在门口挂了两个。“下午给大戏台送一个,再给两个外孙一人做一个!还是这个有年味儿!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