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问”认清房颤真面目 心慌气短要警惕

22.05.2015  20:1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在6月6日第三个“中国房颤日”到来前夕,记者专访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主任张萍,通过“6问”来帮助公众认清房颤真面目,提高房颤患者对于脑卒中的预防意识。

   一问:心悸、心慌是病吗?

  心悸、心慌可能是房颤初期的主要症状,需警惕。

  房颤,通俗来说就是心房颤抖。正常的心脏是有规律地跳动,“”就是心房跳得不规律了,两个心房不工作了。原先心房、心室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只能由心室单独完成。

  房颤患者的心房就像生了“抖抖病”,每分钟颤动的频率高达300次—600次。这种极不协调的“乱颤”,会使心房丧失有效的收缩,导致心悸、眩晕、晕厥、气短、胸闷等症状。

  张萍提醒,在有症状的时候患者应及时做心电图,同时增加动态心电图,捕捉房颤发作的情况。房颤除了和年龄大有关以外,还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特别是和老年人得甲状腺综合症有关系,肝肾功能,心脏结构有没有心肌肥厚也需检查,这些都是造成房颤的重要原因。

   二问:房颤是老年人才要担心的事?

  在过去,房颤大军以老年人为主,可近年来,门诊遇到的中青年患者并不鲜见,尤其是高节奏工作状态的白领人群,更容易中招。“抽烟、酗酒、熬夜、加班等不良因素,不断加重年轻人的心脏负担,诱使房颤提前发生。” 张萍建议,中青年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减轻工作压力,调整饮食习惯,定期体检。

   三问:房颤是小事吗?

  房颤无小事。张萍指出,当心房颤动时,收缩功能减弱,心房中的血液会淤滞形成血栓。若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就很容易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阻断脑部供血,就会导致脑卒中,即人们常说的“中风”。房颤会将脑卒中的风险提高5倍,且房颤相关性卒中会比其他病因引起的卒中危害更严重,据调查,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 6.9%。 所以,房颤的危害绝对不可小觑,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减少中风的风险和危害。

   四问:房颤引发的脑卒中能预防吗?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谈到预防血栓形成,不少人以为阿司匹林是“首选”。但事实上,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效果较好。“而房颤导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口服抗凝药物是最佳选择。”张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