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免于间谍之手的青花玲珑瓷制作技艺

06.08.2015  12:31
原标题:幸免于间谍之手的青花玲珑瓷制作技艺

  原标题:幸免于间谍之手的青花玲珑瓷制作技艺

  03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对于“瓷器”(china)和“中国”(China)这两个名词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就有一部分人认为“china”来源于“昌南”的音译。据景德镇市级非遗项目“景德镇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邓滨介绍,“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原名新平镇,后更名昌南镇,宋景德年间改名为景德镇,一直延用至今。在世界各地人的眼里,景德镇代表着瓷器,也代表着中国。“china”一词就来源于“昌南”,外国人把“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

  但不论哪种说法都改变不了中国制造的瓷器在海外深受欢迎这一历史事实,外国人因中国制造的瓷器而对中国有了一定的认识,“瓷国”一度为中国的代称,中国也因瓷器而名扬海外。中国的制瓷技术比国外领先一千多年,直到18世纪法国派遣传教士来到中国景德镇后才改变这一情况。

  可能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景德镇既不是军事机密的存放地,也不是军港要塞,为何会引起间谍的注意?邓滨称,正是300多年前,潜藏进中国瓷都景德镇的一个西方“间谍”,虽然没有当代人司空见惯的间谍道具,却仍然窃取了当时最顶尖的秘密。

  关于这个瓷器“间谍”的事儿,邓滨称,这一切都要从景德镇的瓷器流入西方社会说起。自17世纪中国瓷器传入欧洲以后,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轰动,不仅上流社会将使用瓷器引以为荣,普通民众中也视为时髦。正如英国著名外交官马嘎尔尼1792年在其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整个欧洲都对中国着了迷。”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和需要,自然有不少西方人想得到景德镇制瓷的核心技术。然而几乎整个18世纪,真正瓷器制作工序仍然是一个严守的秘密,当时欧洲人仍在苦苦地寻觅着瓷器制造的秘密。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法国教会所派遣的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宏绪)带着艰巨的任务,来到了景德镇。

  昂特雷科莱在景德镇居住了长达七年之久。为了打探瓷器的秘密,他几乎走遍了景德镇的每一个作坊。从原料初选到加工成泥,一直到打坯成型锻烧出窑,他对每一个环节都十分熟悉,也逐步弄清了景德镇制瓷的许多秘密。昂特雷科莱将景德镇及景德镇制瓷的有关情况写成《中国陶瓷见闻录》及《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并在国外发表,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极大轰动。

  长久以来,窥视景德镇制瓷技艺已久的欧洲人终于得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秘密。经过一番周折和摸索,法国终于在18世纪中叶成功烧造出了真正的硬质瓷器。随后,英国、瑞典、荷兰都在模仿中国制瓷技法方面获得成功。

  虽然景德镇制瓷的秘密被昂特雷科莱偷学走不少,但青花玲珑瓷的核心制作工艺和原料配方却为遭其“毒手”,景德镇一直保持着青花玲珑瓷原产地这一核心地位。

  玲珑瓷深得日本人喜爱。日本对青花玲珑瓷的秘密也觊觑已久,派过很多工业间谍前来学习玲珑瓷的制作工艺及原料配制秘方,但均未成功。邓滨介绍,青花玲珑瓷的原产地一直在景德镇,至今玲珑瓷这一配方都没被复制,国家保密配方,其他地方都是买料再进行加工。

   邓滨

  邓滨,1967年生于世界闻名的瓷都——景德镇,2010年被评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景德镇市第6次文代会代表、景德镇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邓滨的祖先是在明朝中期从抚州东乡移民到景德镇的,景德镇的邓家弄就是以邓家的祖上姓氏命名的,距今已有600百多年了。邓滨传承了祖辈们文化精髓,在《传奇人物》《中国瓷都》《景德镇日报》《景德镇文艺》《景德镇广播电视报》发表了《景德镇民间故事》,后又在《瓷都晚报 地产周刊》《瓷都晚报 生活周刊》《瓷都晚报 瓷器周刊》开设了《家居艺术》《镇巴佬哇美食》和《邓哥讲故事》栏目深受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