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被去世”消除不实信息需要“长记性”

05.11.2015  10:11
原标题:阎肃“被去世”消除不实信息需要“长记性

人物简介

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南军区文工团分队队长,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代表作《我爱祖国的蓝天》《下四川》歌词,歌剧《江姐》,京剧《红灯照》。

2015年10月27日清晨,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阎肃被传“去世”,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多家网站将这一消息作为新闻仓促发布,后经阎肃之子证实该消息不实。由于此前曾出现过类似“被去世”事件,这则乌龙新闻再次引发了网友对媒体信息传播严谨性的质疑,批评参与传播的媒体“不长记性”。

舆情要点

阎肃“被去世

10月27日,于文华在微博发文称:“一位快乐的老者、一位为大家带来无数优秀作品的大家——阎肃老师,因病今日于空军总医院去世。愿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家一路走好。

消息一出,很快被各大网站转载,就在多家媒体记者核实采访过程中,于文华删除了这条微博,重新发布微博郑重声明:“刚刚所转阎肃老师的消息不实,严重失误,向老人家及家属严重道歉!

就在这两条微博的间隙,消息已经迅速扩散。不但被网友广泛转载,部分传统媒体、网媒、移动客户端也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发布了这一消息,进一步推升了舆情热度。

阎肃的儿子也在“朋友圈”发表辟谣消息,感谢众亲友的关心,并称阎老爷子脑梗昏迷后,在众多亲友首长的关心下,从重度昏迷已转为中度——“当然也要表扬老爷子自己的努力。目前一切平稳,再次谢谢大家的关心。请大家互相转告新闻需自重……

阎肃儿子:别苛责

随着消息的反转,网友从关心阎老近况,转为对传播不实消息的不满。10月27日下午,各媒体或澄清事实,或更正此前发布的不实消息。28日,各大媒体纷纷再发文证实“阎肃去世”报道为不实新闻。

对于于文华和媒体发布的假消息,阎宇表现出了宽容态度,称对方也是关心,不必去苛责,要宽于待人。同时他感谢各方对父亲病情的关心,也称父亲什么时候能醒不好说。这一表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舆论情绪的作用,但对于这一虚假新闻的谴责之声仍然不断,质疑媒体传播信息的真实性。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截至10月28日15时,有关“阎肃被去世”话题的新闻1108篇,微博200条。新浪微博有关“于文华误发阎肃去世消息”话题主页引284.5万名网友阅读,1000条相关评论。这一虚假消息的传播及反转引发广大网民关注,舆情热度持续上升。

相关舆情热点回顾

近年来出现过多起名人“被去世”事件。除了微博微信平台,网友没有能力核实,跟风转发外,不少媒体也为了时效性而不加核实,对不实信息的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

六小龄童表示,自己几次被人造谣,称在浙江绍兴某医院病逝,享年53岁。再次“被死亡”的时候,医院还是那医院,连“享年”岁数都不带改的。网友们看到微博亦纷纷表示“墙裂”支持,除了斥责造谣者,还贴心安慰“美猴王”,有网友留言:“猴哥你是得罪了多少妖精啊,总是‘被死亡’?

据腾讯不完全统计,在国内,“被死亡专业户”代表当属金庸先生,已经“逝世”20多回。2011年10月15日,有微博称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随后立即有金庸的朋友出面辟谣,“圣玛利亚医院”是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地方,还有网友调侃道:“圣玛利亚医院真是一间神奇的医院,不但金庸‘挂’在那里,陈冠希也在那里被黑道追杀。

京华时报》梳理了类似事件,比如2010年5月26日,余秋雨在微博上“被去世”;2010年12月6日,金庸在微博上“被去世”;2011年3月29日,成龙在微博上“被去世”。

浏览媒体报道,可以发现“被死亡”原因五花八门。2007年,有消息称,张国立之子张默曾与某地首富儿子械斗致死;香港演员张柏芝曾被曝出因产后抑郁症跳楼。这些消息最后都被辟谣,或不攻自破,但大家似乎并没有从类似事件中得到教训,假消息来了,依然热衷转发。

媒体评论摘要

每次有媒体发布乌龙新闻之后,都有网友呼吁要加强对相关责任人的惩罚。这种惩罚当然很有必要,但加强自律更为关键。毕竟,只有从内心深处守住真实的底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担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职业操守,才能从源头上当好网络空间里的“把关者”。

当然,出现阎肃“被去世”的乌龙新闻,该反思的并非只有网络媒体,所有媒体人都要引以为戒。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信息纷乱复杂,稍有不慎就会落入虚假信息的陷阱。无论身处新闻传播的哪个环节,都要时刻拿职业规范来要求自己。——《新华每日电讯

美剧《新闻编辑室》中有这样的台词表述:医生才能宣布一个人的死亡,新闻不能。但在当下环境中,新闻往往会取代医生,甚至取代警方,来宣布一个人死亡或一个人涉罪。对事实的忽略和对证据的罔顾,为假消息满天飞提供了滋生土壤。

作为社交媒体的普通用户,的确没法一下子分辨出“名人去世”的消息真假,这就要求公众人物和媒体在发布类似消息时要分外慎重,因为一旦传出不实消息,伤害的不只是公众人物的形象,也会损耗媒体的公信力。其实用户也有能力避免掉进“坏消息陷阱”,只需要多一点提防心理,别让微博捆绑自己的生活,别让“朋友圈”变成“坑友圈”。在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跟风”的时候,多去验证一下消息源,别成了助长假消息的帮手。——《京华时报

网友评论摘编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随机抽样中,多数网友认为社交媒体传播需谨慎,传统媒体转载信息需核实。?

@牛奶咖啡:近年来,有很多明星、名人“被去世”事件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每一次这样的假新闻出现后,都有大量的网友及媒体跟风转发,大家似乎并没有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依然在不去核实的情况下热衷转发。

@春天的风:于文华作为一个知名的歌唱家,却缺乏基本辨别是非的能力,一通电话就可以判断阎老是否真的“去世”,却不去证实,最终闹了一个“大笑话”。

舆情点评

在自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传统媒体选题的重要来源,媒体人在拿捏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平衡方面需仔细考量。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不仅要和同行赛跑,还面临着新媒体的压力,这无疑容易造成不加核实就仓促发稿的问题,这几次“被死亡”乌龙事件的起因都概莫能外。

在监测中还发现,有的媒体直接照搬原文,或者注明的新闻来源没有新闻采编资质,甚至是不知名的小型网站。直接引用并不是真实性的保证,也不能作为免责或免于道德谴责的理由。在涉及个人隐私、公共利益时,必须严谨核实。抱着“有误不关我事”的态度传播信息,既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也有损自身的声誉,甚至破坏社会的诚信体系。

出现失实信息,追究责任的声音不绝于耳,出于不满产生这样的情绪可以理解。不过,信息传播中出现误差在所难免,一些突发事件报道往往需要后期的不断更正,所以,应将主观故意、工作失误和合理误差加以区分。更重要的是,通过乌龙事件,媒体和公众应“长记性”,遇到重大新闻想一想,先核实。营造良好的传播秩序,需要信息传播环节中每个角色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