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防化兵现场救援:冒险检测 为清场战士探“雷”

26.08.2015  19:42

  快速变换侦测点

  地面检测

  现场取样

  洗消

  化验

  8月22日上午,记者在天津警备区官兵的带领下,再次深入爆炸核心区,亲身探访神秘防化兵现场救援。在爆炸核心区的大水坑附近,依然堆积着大量变形的集装箱。防化官兵3人一组,挨个钻进箱内取样。他们用专业红外测试仪分析危险品含量,并用喷枪在箱体上标写数字,用来区分是否有危险。为了保证安全,战士们每工作45分钟必须撤出场外,更换防毒罐,轮换另一批战士进入。

   临危受命 200余人奔赴现场

  “8月13日下午接到驰援的命令后,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国家陆上核生化应急救援队200余名官兵分两批赶赴现场。”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干事周景红说。参与救援的防化团携带有3G指挥方舱、红外遥测车、化学监测车、遥控机器人等50余台专业救援装备车辆,能够实现监测、遥测、化验和洗消等功能。

  “我们设立的4个监测点分别位于核心区域的4个方位,重点对核心区域进行监测。红外遥测车重点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实时掌握有毒有害气体扩散情况。”一位防化官兵告诉记者。

   整夜无眠 防化兵们连续作战

  8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防化兵整夜未眠。中士王荣荣是车组的一号组员,负责监测点的布设工作。最让他揪心的,还是便携式监测终端的工作状态。4个监测终端位于核心区域周边,最近的距燃烧点只有100米。这台设备所处的环境最复杂,灵敏度要求最高,测量的数据也是最关键的。终端电池一般情况下能工作9个小时,一旦电量减弱,就会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当时针指到零时,团领导作出决定:让另外一个车组接替王荣荣车组。这意味着王荣荣所在小组要再次进入核心区,取回监测设备;另一个车组要深入核心区域,布设监测设备。“深入核心区域需要素质更需要胆气。白天,王荣荣和战友穿上50多斤重的重型防护服,背上压缩空气瓶,忍受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核心区域小心翼翼布置了4个监测设备。这一次,他们要在晚上作业,面临的考验就更大了。”一位防化兵在监测车里告诉记者。

   冠军增援 刚下赛场又蹈火场

  8月17日,根据指挥部命令,防化团增援的200名官兵从北京紧急赶到天津。马国杰是赴俄比武指挥官。“参加完最后一个科目竞赛时,看电视得知爆炸事故,我恨不得一下子就飞回北京!”马国杰说。12时40分,官兵们终于抵达天津,马国杰带着几名同志走进爆炸核心区。

  王志军被编到七连连长陈登举的7人小分队。小分队准备到爆炸形成的积水坑采集样本。陈登举走在前面,带领大家走到水坑边。突然,陈登举一不小心踩到了淤泥里,淤泥瞬间漫过膝盖,进到靴子里。王志军赶忙指挥战士们把连长拉出来。

  不得已,连长只得到洗消站作紧急处理。王志军成了现场最高指挥官。在俄罗斯,其中一个比武项目是道路侦察,他和战友们在此项目中夺得金牌。王志军谨慎观察水坑边道路情况,带领大家熟练采集到一组样本:一管水样本、一管泥样本、一管干土样本和一管空气样本。

   分类标识 为清场做好准备

  8月20日一大早,七连连长陈登举和战友一起早早来到爆炸核心区。从18日开始,大家就对现场集装箱进行分类标识,以区分危险与否。陈登举说,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下一步清场探“”。

  爆炸核心区存有7类40余种有毒有害物质,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尤其金属钠,遇水就会自燃爆炸,防不胜防。上士王亚就有一次遇险经历。作业时,他的防护靴粘了一些粉末状的金属钠。经过一处积水时,脚下突然冒起白烟。跑出5米远,刚才的水坑突然发生爆炸,约1米高的火球冲天而起。据防化专家介绍,金属钠吸水不会立即爆炸,约有三四秒的冒烟时间。王亚如果站在原地不动,就会受伤;如果遇水的金属钠足够多,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场已经连续十几天的紧急救援中,北京卫戍区救援官兵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位进入核心爆炸区的将军、第一个在核心区救出活体生命、第一个检测出氰化物。

  救援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