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国资流失是国企改革的政策底

15.09.2015  21:40

  千呼万唤始出来!9月13日下午,新华社报道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于近日印发的消息。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后,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自然成为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作为指导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相关指导意见的起草、出台、发布及其具体内容,一直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任何有关这一文件的消息,都可能在资本市场上引起反响,搅起股价的波动。

  国企改革,事关重大,也体现在相关文件的出台过程中。据悉,相关国企改革方案从2013年底便开始起草,此前一直在修改。直至近日才正式出台的原因,除了触及各方利益需要平衡和统筹考虑外,还在于对相关方案的审慎态度。

  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使之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新历史阶段作出新贡献,这是国改的初衷和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决不容许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则是国改的政策底线。

  对此,顶层设计方面的态度十分明确,毫不含糊。如国资委主任张毅在答新华社记者问时强调:国有企业要先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一条做不好,国有企业其他改革难以取得预期成效。换言之,这一政策底未能守住的话,国有企业改革就可能遭遇重大挫折,难以实现既定目标。

  在这方面,以往不是没有深刻教训。改革开放后,国企改革向来是经济改革的一条主线。从厂长经理负责制到公司化、股份制,一路走来,有些地方国有企业或被大规模贱卖、或在MBO过程中被“偷天换日”,凡此种种,不仅备受公众质疑,而且实质影响了国企改革的进程。

  所谓国有企业,就是全民所有的企业。倘若国企成为一小部分人牟利的工具,国有资产流入一小部分人的腰包,那还能叫国企吗?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国企改革又怎么可能顺利推进?

  正因如此,相关指导意见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制度设计。可以说,如何有效防止国资流失,贯穿了相关方案设计的整个过程。具体内容有点多,如相关介绍所称,主要包括了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社会监督以及责任追究机制的升级换代。

  特别值得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这次国企改革的亮点,但相关指导意见明确,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国企混改的重点是改革国企所有权结构,使之更适合市场机制,而作出“不搞拉郎配”的决定,则是为了避免出现有人以改革名义侵吞国有资产,以防止国资流失。这体现出国改方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即不能片面地为了提高改革效率而损害原则底线。

  相关指导意见是即将陆续推出的“1+N”国企改革系列文件中的“1”,防止国资流失是国改的政策底,这个“1”能不能写好,为一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