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神器:“上帝之眼”

28.07.2016  14:36

  当年,诸葛亮离开襄阳前往成都“上班”的途中,在长江边的奉节城聚集卵石垒成了一个闻名于世的八卦阵。此阵卵石成圈,星罗棋布,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景、杜、死、惊、 开排列,变化无端,先用于军事操练,后阻止了东吴大将陆逊的进攻,保住了“天府之国”。后人赋诗赞曰:“奇才列石尽玲珑,锐比精兵十万雄”。

  如今,在广袤的鄱阳湖区,又见这样的“石头阵”,不是八卦,胜似八卦,随大堤险机而设,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慈眉善目,或金刚怒目,或优美,或丑陋,却挡住了罕见大洪水的进攻,保护了万顷良田、百万苍生,被人称为“上帝之眼”。

  “上帝之眼”历史悠久,来之不易,生命力强。

  当汛期来临,水位高涨时,大堤沙性土在渗流力作用下被水流不断带走,形成管状渗流通道,产生泡泉。泡泉出水口冒沙并常形成"沙环",在粘土和草皮固结的地表土层,隆起鼓泡。它们发生在背水坡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洼地,多呈孔状冒水冒沙,小如蚁穴,大如水井,少则一两个,多则一大群。泡泉如不抢护,就将掏空坝基,导致堤防骤然溃决。

    “上帝之眼”足以制服泡泉,首先在冒水孔周围垒土袋,筑围井,分铺垫沙石或柴草,如遇涌水势猛量大粗沙压不住,就先填碎石、块石,消杀水势,再填滤料,如险情面积较大,附近地基良好时,还可筑成土堤,于是 “眼型”毕现。围井内的养水盆,蓄水抬高眼内水位,形成“眼眸”。在大片管涌面上分层铺填粗沙、石屑、碎石,下细上粗,最后压块石或土袋,于是构成“群眼。

  这个“上帝之眼”是鄱阳湖区真正的抗洪抢险神器,湖区堤多“”多,泡泉被“上帝之眼”盯住镇住后,险情就被控制,故堪称救星。所以,最吸引领导、水利专家眼球,逼军民联手攻坚的,就是这个“上帝之眼。

  如今,洪水过去了, “上帝之眼”还如天上的星星一样,忽闪忽闪。这些“上帝之眼”,应该是军民奋战和专家指导的抗洪抢险杰作和专利吧,它们如大堤的伤疤,千疮百孔,带着咸腥的血汗,有着撕裂的创痛;但它们也是大堤的铆钉,让把石块、砂砾、人心、意志凝结在大堤上,千锤百炼,千辛万苦;它们更是献给大堤的勋章,永远会遗落在大湖边,铭刻在人心里。

  这组“上帝之眼”照也许没有照全,没有刻意,但也冲击你我,请“原创”们、勇士们、诗人们也点个赞,留下点子云诗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