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阻击战华野血战11天 国民党每天前进1公里

13.06.2014  18:51

  核心提示:

  与塔山和黑山阻击战相比,徐东阻击战的过程要复杂许多。在11天之中,华野共有8个纵队参加了这场战斗,其人数已经超过了碾庄主战场。在10多公里长,20多公里纵深的范围内,他们阻击了邱清泉、李弥兵团5个军计12个师的东援。

徐东阻击战示意图(资料图)

  本文来源:徐州史志网,作者:张立春,原题:《淮海大战中的徐东阻击战

  徐东阻击战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发生在今日徐州市区东部及铜山县境内的一场著名战斗。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主要战斗,解放军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打的都是围歼战,而且都是通过堵截,将国民党军队包围在一个事先没有确定的狭小范围内,然后予以歼灭。碾庄、双堆集和陈官庄无不如此。本来在兵力上不占优势的一方能接连打出这样的阵势和结果来,这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不多见的。

  在战役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解放军采取的都是围点打援的方式,一面对包围圈内的国民党军进行攻击,一面派出大量部队对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队进行阻击,从而保证了围歼战的胜利。其中,规模最大的阻击战就是第一阶段中的徐东阻击战。

  (一)

  1948年9月24日,当济南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议乘胜挥师南下,夺取淮安、淮阴、海州、连云港。第二天,中央军委就批准了这一建议,但提出“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然后再去攻占淮安、淮阴、海州、连云港等地区,这就是关于淮海战役最初的构想。

  根据中央军委的意见,华东野战军于10月5日至24日在山东曲阜召开了一次长达20天的师以上干部会议,认真研究制定淮海战役的作战部署。会议期间曾于10月12日形成了一个初步意见上报中央军委。此后根据中央军委的意见,对作战部署进行了几次的修改和完善。其中,除了对围歼黄百韬兵团做了细致的安排之外,充分考虑到了徐州国民党军可能进行的东援,对于阻击作战做了十分具体的部署。当时,主要的战场安排在新安镇一带,所以,主要阻击阵地最初是安排在新沂西面40公里处的京杭运河一线,计划主要由华野四纵和八纵来承担阻击任务。

  淮海战役的最初阶段,形势发展很快。战役刚刚打响,华野尚没有接近新安镇,黄百韬兵团就开始向徐州方面西撤。11月8日,其部队就已经越过运河到达碾庄一带。黄百韬兵团的西撤,让粟裕十分紧张,他立即命令部队全力以赴进行追堵。

  此时,中共党员、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在贾汪至台儿庄一线举行战场起义,使国民党军在徐州东北部的防线顿时化为乌有。这才使整个局面出现了一些转机。

  11月10日,在华野尚未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时,国民党国防部就电令黄百韬兵团在碾庄一带“固守待援”,同时命令徐州方面派邱清泉、李弥兵团“以主力转运于徐州以东,协同黄兵团之作战”。可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则唯恐丢了徐州,不愿执行这一命令,而向蒋介石提出了“先巩固徐州”,然后“策应”黄百韬兵团作战的方案。刘峙的这一方案让蒋介石十分恼火,严令他必须按照国防部制定的方案执行。并派刚刚回到南京的杜聿明飞赴徐州,负责具体的作战指挥。直至11日下午,徐州“剿总”才做出了解救黄百韬兵团的部署。决定派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5个军计12个师配置了一百多辆坦克和一百多门重炮组成“东进兵团”,在空军的配合下驰援黄百韬。

  11月11日下午,华野十三纵等部队经过一天多的激战,占领了碾庄西面的曹八集(八义集),最终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合围。由于歼灭战的主战场已到了运河以西,阻援的阵地部署也不得不向西移动了几十公里,而设在距离徐州很近的地方。原定在战役中担任阻援任务的华野四纵、八纵此时的位置尚在碾庄东面。所以,华野总部立即命令当时处在徐州以东及东北部位置的华野七纵、十纵和十一纵迅速向南插入,担任正面阻击任务。这三个纵队很快进入指定区域,匆忙在徐州以东构筑了一条防线,阻击徐州方面国民党军的东援。这条阻击线的南部有一部分地区是丘陵,其他地方则是一马平川,距离国民党军的大本营徐州又近在咫尺。在这里打阻击战,其条件与原先设想的远离徐州,且可依靠京杭大运河为天然屏障相比,要困难许多。

  当天晚上,华野开始了对碾庄一带黄百韬兵团的攻击。第二天,也就是11月12日,徐东阻击战打响。

  (二)

  这场阻击战的前沿阵地北起大黄山一带,南至邓楼村一带(今属铜山县张集镇),全长将近20公里。而其纵深阵地则是北起不老河,南至黄河故道间扇状展开的。南北最长处在30公里左右。阻击线的北段是华野十纵,中段为七纵,南段是十一纵。

  因为徐州通往碾庄的公路和铁路都在这条阻击线的北部,所以阻击战首先从这里打响。11月12日晨,解放军的纵深阵地尚未构筑完毕,李弥兵团第八军四十二师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下,就开始向位于铜邳公路上的寺山口(今鼓楼区安然村一带)发起攻击。当时驻守在寺山口的是十纵第八十四团。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之敌,这个团打得十分顽强。整整一天之中,八十四团伤亡十分惨重,连续打退李弥兵团的进攻达十余次,始终坚守阵地。为整个阻击部队构筑完善的纵深阵地赢得了宝贵时间。

  11月13日,已经集结完毕的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部队自北向南全面向华野前沿阵地发起攻击。蒋介石接连几天向邱清泉等人发报,称“党国存亡,在此一举,吾弟应发扬黄埔精神,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不惜一切牺牲,将当面之敌击溃,以解黄兵团之围。”这一天,国民党东援部队先后占领了胡庄、寺山口、安然、侯集、殷山、邓庄等处。

  早在10月12日,在华野最初制定的关于歼灭黄百韬兵团的部署中就提出:如果战事进展顺利,“杜、邱匪东援,我依河阻击给敌以大量杀伤消耗,正面黄兵团大部解决后,将正面放开,诱敌深入,南北夹击,而歼灭之。”这是华野最早关于第一阶段中阻击作战的整体考虑。也就是不仅要“阻援”,还要“打援”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