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陈义旺:随时保持“open”状态

10.10.2014  11:43

  九月的一天,校园里丹桂馥馥,天香逐风。下午三点半,理科生命大楼新能源化学重点实验室门口,一位老师正在悉心指导前来求教的学生。他就是我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化学学院院长——陈义旺。

  浅绿色T恤衫,灰褐色运动鞋,幽默的言语,利落的手势,眼前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学术达人,给记者留下了阳光、自信、幽默的第一印象。

埋头实干,守得云开见月明

  十年前,先后在德国、新加坡完成博士后学习的陈义旺拒绝了北京大学抛出的橄榄枝,毅然选择了南昌大学作为自己科研征程的新起点。在他看来,北大的大平台固然诱人,但是其限制与约束也很多,虽然南大相对平台小,但这里能给自己更多发挥的空间。

  在2004年之前,南昌大学无论是在科研设备,还是在科研经费都泛泛可陈,他笑称,“当时真是白手起家,就连做实验用的滴管都是自己买的”。但凭着一股子干劲和回报家乡的拳拳之心,他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十年过去了,他成为了南昌大学科研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

  对于工作,陈义旺总有用不完的精力。今年我校刚刚成立化学学院,作为院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教学科研管理一项也不落下。“陈老师通常都是早上8点就到办公室,学生都没他到的早”,他的博士生小胡对此深有感触,“晚上一般都是七八点回家”。

  目前,陈义旺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以及教育部留学回国创业基金等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多次获得先进个人的称号。2014年8月,陈义旺主持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科研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实现我校“零的突破”。

全心全意,我随时都是“open”的

  理科生命大楼B615,是陈义旺的科研办公室,他一天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常常有慕名前来的学生主动找到陈义旺,想跟随他做项目,每每此时,他都会认真记录下学生的信息,还会贴心的告知自己的联系方式,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锻炼机会,“我的手机24小时都不关机,我和我的实验室随时都是‘open’的”,再配以一个标准的陈氏耸肩动作。

  正如陈义旺所说,对待学生要全心全意,随时保持“open”状态,“任何人,在任何阶段,都是在不断成长的,为人师长,更要乐于为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无论学生是想参与科研项目,还是要申请出国深造、外校保研,他都会极尽所能的为学生“打通路子”。

  为了方便导师工作,学生们在去年为陈义旺申请了QQ号和微信号,后来却发现,这些通讯工具根本用不上,因为“想找他的时候他基本上就在办公室,很少有不在的情况”,学生们戏称,“陈老师不在实验室,就在去实验室的路上”。

劳逸结合,让科研和生活更自在

  经过十多年的科研磨砺,陈义旺的心境愈发淡定、成熟。工作上他是“拼命三郎”,生活中他是“运动达人”,常常以球会友。

  乒乓球、羽毛球都是陈义旺的“拿手好戏”,可他最爱的球类运动还是篮球。“他经常主动约我们一起打篮球,”2013级研究生章同学跟陈义旺既是师生又是球友,“还时不时组织本科生与研究生打友谊赛,借此增加我们之间的交流。

  除了运动,闲暇时光与几位老师,到理科生命大楼八楼喝喝咖啡,品品茶,也是陈义旺的“心头好”。

  这位年逾四十的科研达人,热爱工作更懂得生活,这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如今,陈义旺又开始着手收缩研究领域,专注太阳能电池和骨组织再生材料的研发,精益求精,以期再攀科研高峰。

  伴随着化学学院成立的契机,他给自己和团队提出了新要求,要努力打造成为“化学学院+化学能源实验室+化学系”三大平台相互交叉融合的新模式,将理论注入科研实践,吸引更多年轻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多立山头,点聚成面,努力将化学专业打造成学校领头专业,为科研工作的后续发展搭建一个更高更广更宽的平台。

   人物简介: 陈义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南昌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世界著名博士后奖学金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德国洪堡长期合作计划获得者,南昌大学“赣江”特聘教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第十一批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