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出新书\"自己的路\" 称\"北上\"变通是生存法则
一个对北京陌生的香港导演,竟然把《中方合伙人》这个北京故事拍得如此精彩,影片强烈的时代温度和质感激励、温暖着我们。他现在成为第一个把工作室设在北京,而且通过电影票房不断书写传奇的香港电影人——陈可辛。
日前,《陈可辛 自己的路》一书出版,作者李焯桃访问陈可辛本人及他的工作团队与家人,包括父亲陈铜民,伴侣吴君如,亦师亦友的曾志伟,同路人李志毅、赵良骏、钟珍、许月珍等人,从陈可辛本人及众人口中呈现陈可辛的电影之路。
关于新书
“书名本想叫《书是自己的》”
关于《陈可辛 自己的路》这本书,陈可辛记忆犹新地回忆道:“这本书是我在事业最低潮的时候出版的,不是我想出书,而是因为香港电影节有这样的传统,每位焦点影人都要写一本书,当时身边有跟我合作过20多年的朋友,是他们分别写出了在不同阶段与我合作的经历……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反映香港电影人在这二三十年的一个状态。其实当时我最想起的书名叫《书是自己的》。”
书中写道:“赢是自己,输也是自己。其实我觉得我们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有时候赢不一定是自己,输更不一定是自己的。”对此他诠释道,“我是一个挺固执的人,当决定走电影这条路时,就一定要对自己所为的后果负责任,无论是赢或者输。”
面对挫折
“《武侠》是我电影事业的低谷”
陈可辛的电影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滑入低谷走麦城的时候。他对影片《武侠》的评价是,无论从作品到合作伙伴,包括投资方等,都是彻底的失败。不仅是票房不好,口碑也不好,甚至连与之经营合作的人之间的关系都搞不好。
陈可辛导演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面对不同方面的评论他都会认真阅读,随后是思考,最后是对照查找出现的问题。尤其针对出言不逊的批评者,可辛导演见解独到地说:“一个人要骂你,他一定想得很清楚才张口,此时你会感到痛、冤,甚至很委屈,但你没有选择必须承受。所以那时候是我电影事业的低谷,如果不是女儿、妻子始终陪伴在身边鼓励我,真的很难扛过去。”
如果没有惨痛的输,他就不会果敢地跨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也许还在那个魔咒里面,不停地拍着古装大片。通过这一步的跨越,陈可辛导演找到了自信。
北上之路
“变通”是电影人生存法则之一
2005年,因预见到中国内地不断增长的市场潜力,陈可辛凭歌舞片《如果·爱》进入内地电影市场。2007年,陈可辛执导的《投名状》、监制的《门徒》大热,《投名状》在中国票房达2.2亿人民币,亚洲累计票房达4000万美元。2009年2月15日,陈可辛、黄建新的“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与保利博纳电影公司共同组建的“人人电影公司”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并宣布“人人电影”第一部电影是香港著名导演陈德森执导的《十月围城》。2013年,陈可辛导演电影《中国合伙人》大获全胜,仅内地票房就突破5亿元大关。
“作为一个电影人,我的视野不能仅局限在香港拍戏,要走出来寻找新的更大的潜在市场。在这个前提下,你要顺从这个市场的规则,与此同时,要找到自己为之喜欢的东西并为此去变通、去坚持。比如拍《如果·爱》,金城武去三里屯看周迅表演,出来再翻墙头的那些戏时,我们与北京拆迁工作争分夺秒,我们前脚拍,他们随后就拆,刻不容缓。那时每天晚上根据明天对方拆迁的先后顺序,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通拍摄,至今想起来仍难以忘怀。”
陈可辛坦言,他在电影制作中一路走来,靠的就是“变通”,“我坚持我内心所要坚持的,但我不一定非要跟你去争辩什么。我要用变通的手法,去达到我内心所要坚持的目的,这就是我拍电影的生存法则。”(韩金祥 文/图)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