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将军的孝母情怀

01.12.2015  12:01

  □尹振贤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在四川省乐至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陈昌礼早年是私塾先生,母亲黄培善出身于大户人家,嫁给陈昌礼后,自甘清贫为陈家生儿育女,5个子女中,陈毅排行第二。

  陈家是“耕读传家”,家风和顺。陈毅5岁读私塾,9岁时进成都锦官驿初等小学读书,17岁考上中国留法勤工俭学会成都分会留法预备学校。在开国十大元帅当中,陈毅的文化底蕴非常厚实。母亲是陈毅少年时期品德的主要培育者,“诗书传正道,礼仪定天下”,陈毅对母亲的训言仍铭记于心,一直对母亲极为孝顺,其中他为母亲洗尿裤的故事,成为教本在坊间流传。

  那是1962年,陈毅担任外交部长期间,一次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便抽出时间回家探望母亲。此时母亲已经重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服侍母亲的人刚刚给老人换完不小心尿湿的裤子。看到儿子回来,母亲非常高兴,边拉着儿子的手说话,边用眼神示意身边的人把裤子藏到床下。细心的陈毅已经看到了这一幕,他笑眯眯地装作没看到,坐在母亲床边,关切地询问母亲的病情,嘘寒问暖,聊着家长里短。母亲的话也多起来,慈爱的目光望着儿子,仿佛眼前这个已经鬓发斑白的二儿子仍是当年私塾里的小顽童。

  陈毅将军一会儿给母亲掖掖被子,一会儿找来梳子,给母亲梳理一下头发。他抚摸着母亲瘦骨嶙峋的手,回忆当年为了供养五个子女读书,刚强的母亲放下富家女的身架,租几亩地种菜,卖得的钱贴补家用。儿女长大成人了,母亲却躺在病床上,而自己为了革命事业,却不能守在身边尽孝,想到这里,陈毅内心百感交集。

  跟母亲聊了一会儿,陈毅站起身环视四周,似不经意地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一愣,羞赧地说:“是脏了的裤子,一会儿叫阿姨洗洗就是了。”陈毅听了,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服侍母亲的阿姨急忙把裤子从床底下掏出来,要去洗。陈毅抢过裤子,动情地对母亲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十条、二十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湿的裤子和其它脏衣服都收拾到一块,端到井台上认认真真地洗起来。太阳暖暖地照在这位开国将领花白的头发上,对母亲浓浓的爱,都定格在这一瞬间。陈毅将军并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为母亲洗衣服。

  1963年春天,母亲不幸去世的噩耗传到北京,但因特殊的公务活动,陈毅不能回家乡奔丧。处在极度悲痛之中的陈毅给大哥孟熙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已遵嘱寄600元作母亲后事料理费,又每月寄60元给父亲作开销。全国仍在克服困难中,希本此精神不要再省方补贴,至要至要。”陈毅当时身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全家人住在中南海的几间普通平房里,一个很小的套间,是办公室兼卧室。平时,陈毅衣着朴素,除了外事活动和开会之外,夏天总是一身旧布衣,冬天是一身咖啡灯芯绒罩衣,袖口处还打着补丁。这优良的简朴作风,也是陈毅将军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并且传承给他自己的四个子女。这是陈毅将军对母亲最好的怀念。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