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贻恕:“微笑哥”的烟火人生照亮“真我”

20.06.2014  10:39

  2012年,正月十五,郑东新区CBD,一个流浪汉从地上捡了半瓶冰红茶,喝了一口,凝视着天空,一个烟花绽放,“”一声,他笑了。2012年元宵节,河南商报记者的一张图片让“微笑哥”火了,无数人被他的笑容打动。然而不幸的是,两年后我们获悉:“微笑哥”已经去世了(6月19日《河南商报》)

  刚一看到这个消息,心中如打碎了的五味瓶,各种感觉交错酝酿,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许是触动了心里的某根神经而单纯的被感动,“微笑哥”已经看似三十五岁左右了,而他说自己在十七岁就开始离家流浪了。我们不知道他曾经跟父母有什么样的矛盾,也不知道他内心是什么样的倔强和勇气。让他在还未成年的17岁就毅然决然的离家出走、流浪街头,并且一走就是十几二十年。在流浪的这些年里,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过来的,也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流浪,不好过。也许是流浪了那么久,厌倦了“江湖”的艰难险阻,而一直渴望内心得到温暖的希望还没有破灭。所以在接近不惑之年的他还会发出:“我想有个家,要是有个正常的家,让我干啥都行”这样的感慨。

  至于他在已经如愿以偿的回到“”,重新拥抱幸福与温暖之后为什么还要离家出走更是让人捉摸不透,但我们都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有人会猜测:是不是父母、亲人、兄弟姐妹们不再认可他,或早已不相信他还存在等等。这不是不可能,因为双方如果没有强烈的矛盾,哪个孩子会离开心灵的港湾,哪个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心头肉摒弃不管、暴露在暴风雨下。十几年没有找或者没有找到,心早已枯竭。时间是个无情的东西,再浓的爱、再大的伤都会被抚平,多深刻的记忆都会被埋没。失去了感情的亲情,再没有维持、延续下去的筹码,断了的弦终要回归自己现实的生活。此时,另一方的出现已不能使对方的心再起涟漪、生活再起波澜。所谓的“家人”可能已经无法再接受这样的人(流浪者)回到这个家庭,免得邻里乡亲各种议论,所以他选择离开。这只是对“微笑哥”家庭的假设,而非他本人的真实想法,我们也不知道他本人的想法。

  多年的流浪,给了他另外一种只属于他的生活。当对家的依恋与生活冲突的时候,被打败的往往是理想性的东西,就像一个人希望得到一颗星星而离开了地球,他无法活下去。“微笑哥”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重新回到昔日的郑州,自己熟悉的地方;就像一位年迈的老人一样,希望落叶要归根。只是他没有那个资本说“落叶归根”,所以只能悄悄的躲进自己的“”,悄悄的在那里长眠,生怕影响到别人。

  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也许是他对当时生活的一种满足卑微的欲望,这种满足就是建立在有得吃,并且可以欣赏烟花而已。有人可能会说:他真容易满足,真是悲哀。但我们何尝不是一样的悲哀,“微笑哥”的一个不算漂亮的微笑同时也是对我们最大的讽刺,戳中的是我们内心深处最脆弱的自卑。每天匆匆忙忙的为了什么,每天累死累活的得到什么,当我们认真回想一下自己上一次如此会心的微笑是什么时候,或许已经不记得了。一直过的只不过是机械式的生活,带着已经失去灵魂的、疲惫的躯壳在收集钞票。

  记者为何花费那么多功夫去追逐、寻找“微笑哥”?他的微笑为什么能感动千万人,说明的是我们这些挣扎在有灵魂的“”和没有灵魂的“尸体”之间还没有完全迷失。而“微笑哥”则用他那烟花般短暂的两年多闪光时间来为我们照亮通向“真我”的道路。而记者的追逐和寻找,正是在追逐那最初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