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戏曲改革:几家欢乐几家愁 “四项措施”欲解忧

22.09.2015  11:03
原标题:陕西戏曲改革:几家欢乐几家愁 “四项措施”欲解忧

9月10日,陕西省戏曲院团长工作座谈会在陕西省文化厅召开,来自丹凤县剧团、洛南县剧团、乾县弦板腔剧团、富平县阿宫剧团、澄城县剧团、潼关县剧团等全省各地戏曲院团(公司)的负责人及部分戏曲老艺术家齐聚一堂,直陈现实境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迎接戏曲发展的新机遇。与以往类似会议不同,座谈会直接面向基层戏曲院团,聆听来自基层戏曲院团长、骨干们最真实的感受和看法。

基层的困难与呼声

我们剧团现有两个演出团队,一年演出800多场。”完成转企改制的西安周至县剧团团长孙多祥坦言,“场次还算挺多,但由于待遇跟不上,很多演员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是最令我头疼的事。

华阴市迷胡剧团团长穆青峰表示,四十来岁正值演出黄金年龄段的演员纷纷退休,目前剧团只剩下6名在编人员。“现签了10名合同制演员,但都不能保证长留。这个局面让我们很难稳定下来给老百姓演大戏。

我们集全团之力创排的大型现代戏《母殇》,专家认可,县文体广电局还给我们写了推荐信。可我们还是缺平台,很难走出去。”陕西神木县晋剧团团长张跃红感叹道,“比方说来西安一场演出一般5万元的场地费,剧团承担起来很困难,好端端的戏不能常演,让人发愁。

结合多位院团长的发言及陕西省文化厅工作人员的介绍,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认识不够、支持不足,转企改制后遗留问题解决的不彻底、部分政策没有落实到位,部分演员对事业失去信心,老艺人纷纷离去,以及剧团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导致一些基层院团运转困难、戏曲传承艰难。

实施细则力保长远发展

记者了解到,诸如汉调桄桄、汉调二黄、陕北道情、富平阿宫腔等传承较好的剧种,相应剧团的处境相对较好,也较少遭遇上述问题的困扰。

与一些兄弟院团相比,我们的确强多了。今年年底,拥有1200个座位的大剧院将开工建设,我们也将成为驻院剧团。”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院长袁朝玲表示,在安康“汉剧兴市”战略下,汉调二黄备受重视,研究院现为事业单位编制,2013年还为我们招录了由65人组成的汉剧童子班,并承诺每10年为我们招一批后备力量。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强力支持,让全院上下充满活力。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后,陕西省及时制定《振兴秦腔和陕西小剧种传承发展细则》,有望于今年年底前推出。“我们将把各位院团长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实施细则里作出制度层面的回应。”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副主任李鑫透露,草拟的实施细则将建议把各县戏曲发展纳入社会事业开支的范畴,把各地戏曲的发展纳入到当地财政预算的范畴,纳入到省委对基层干部年底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议把陕西戏曲发展纳入到“十三五”规划。

有组织、有政策、有资金、有人管,是戏曲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李鑫看来,这些举措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地政府重视、支持文化事业的积极性,使戏曲传承发展能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四项措施”不留真空期

在《振兴秦腔和陕西小剧种传承发展细则》正式出台前,陕西省文化厅率先推出过渡性的激励措施,促进各地戏曲发展。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介绍,首先,实施一个剧团一台戏一个品牌工程,录制稀有剧种代表性剧目,让院团凭借具有地域特色的拿手戏真正地立起来,切实体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逐步解决全省县剧团服装、灯光、音响、乐器的更新,增强院团上下的积极性;再次,组织全省戏曲院团长及演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院团艺术水准及院团长的管理能力;第四,组织全省县级院团优秀剧目调演,促使各院团在相互交流、竞争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为百姓演好戏。这四项措施所涉及经费,由陕西省文化厅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解决,在保住全省各地戏曲阵地的同时,巩固、提升基层院团服务能力。

全省县级院团优秀剧目调演就是在给大家搭平台,只要是优秀剧目,不愁没有演出机会。”李鑫说,只要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正能量、接地气的好节目,来西安演出不仅不存在障碍,还能享受政府购买演出服务、文化惠民演出的政策支持。此外,陕西还将充分发挥现代化传媒平台的作用,通过陕西卫视《国风·秦韵》传统文化展播栏目,让更多的戏曲精品有人传、有人承,也为更多的戏曲演员搭建大舞台。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不但有西北人民喜闻乐见的秦腔,还有迷胡、汉调二黄、碗碗腔等种类丰富的戏曲资源。作为剧种传承者和院团管理者,应积极面对问题,努力突破发展瓶颈,肩负时代赋予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刘宽忍表示,各基层院团要摸清自己的家底,有计划、有目的地恢复优秀传统剧目,一手抓艺术生产,一手抓惠民演出,创作出扎根生活、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文化为根本,讴歌时代、鼓舞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戏曲院团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