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鱼类“生命通道”——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设计的峡江水利枢纽鱼道建成运行

28.12.2016  14:32

2016年9月10日~10月23日,据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鱼道观测设施观测,有鳜、大眼鳜、银鲴、鳊鱼、黄颡鱼等13种鱼类,共计55090尾鱼经过经过峡江水利枢纽鱼道。其中,9月总计40298尾;10月共计14792尾,日均数量为1252尾。

赣江是鄱阳湖流域第一大河,数十种鱼类在此繁衍、栖息。每年4至6月,是鱼类的繁殖季节,每年都有大量赣江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等的洄游鱼类溯流而上,从鄱阳湖经南昌、丰城、新干,最终到达峡江以上的赣江中上游段产卵,此后鱼卵随着激流向下游漂浮孵化,形成了鱼类特定的越冬、产卵与索饵的洄游路线。

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水利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运行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程的勘测设计过程中,如何破解大坝阻隔江水自然流淌,造成赣江峡江段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影响对水流速度、温度敏感的鱼类的生存繁衍,是摆在我院勘测设计工作中的一道难题。综合各方因素,在项目筹备阶段参建各方就对赣江的水生生物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枢纽设计方案中加入了鱼道设计的方案,为“四大家鱼”、鳡鱼等鱼类打通“生命通道”,让珍贵的鱼儿“越过”大坝,溯流而上,繁衍生息……

峡江鱼道出口设计水位为46.00m(最高运行水位)~44.00m(预泄消落),进口设计水位为36.61m(9台机组全开发电流量相应下游水位)~33.00m(2台机组全开发电流量相应下游水位)。鱼道过鱼孔设计流速设计为0.7m/s~1.2m/s,流速可以满足四大家鱼的上溯需求,同时在鱼道底部适当加糙,降低底部流速,使其适应一些游泳能力相对较弱的鱼类通过。

峡江鱼道布置于右岸,由上游鱼道(出口段)、坝体过鱼孔口、下游鱼道(进口段)、集鱼系统及补水系统几部分组成。实施阶段根据生态学研究及水力学条件调查对鱼道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确保过鱼设施合理有效。

鱼道设计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集思广益,上下求索,积极向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等单位交流、咨询。根据鱼类的上溯习性,项目组通过对峡江坝址处的鱼类的生活史要求、资源量现状、洄游特性以及鱼类的保护价值等研究,主要过鱼对象为洄游及半洄游鱼类,如“四大家鱼”以及赤眼鳟,其它生活史中需要短距离迁徙的鱼类同时作为工程兼顾的过鱼对象(如鱤鱼等)。项目组按照主要过鱼种类的繁殖习性,结合工程地形条件及下游水位变化范围大等特点,采取了“横隔板式”的竖缝式鱼道过鱼设施设计,既保证了4月~7月底主要过鱼季节鱼类溯游繁衍需要,又兼顾了其它季节过鱼需要。

据了解,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设计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较好落实了环评及国家环保部批复的各项环保措施,鱼道设计设计先进合理,有利于鱼类洄游行为,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