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头衔被异化 改革应去“利益化”
“院士头衔被异化 改革应去利益化”
近年来,围绕院士评选和院士制度的种种质疑,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现行的院士制度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改革才能让院士回归荣誉称号?据新华社
焦点1
打破终身制:“烟草院士”是否该退出
多年来,我国院士年龄结构老龄化、个别院士学术腐败等问题备受关注。在院士制度改革中,终结院士“终身制”,推进院士的退出和退休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两院章程都规定了院士退出机制,但实际上这样的案例极少。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谢剑平,被冠以“烟草院士”,整整两年来都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谢剑平的名字迄今仍在工程院院士名单之列。
什么样的院士该退出?如何退出?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定调后,院士制度改革真正破冰绕不开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院士年龄主要集中于70至89岁,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已过了科研创造高峰。所以院士队伍年轻化,高龄院士适时退休也是与时俱进。
农工党中央提案曾经建议,改院士“终身制”为任期制,一期5年,最多连任一期共10年,到任后转为名誉院士或荣誉院士,而不是现行做法:80岁以后自动转为资深院士。
焦点2
院士非职务:应取消对应权力和利益
在我国,一旦当选院士,所在单位和地方政府都会提供各种额外待遇和权力,比如增加津贴、参与重大决策、优先出版著作等,其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迅速提升,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
对院士所在单位来说,拥有一个院士几乎意味着一个聚宝盆。就在今年,武汉市还出台规定,出一位院士将重奖千万元,惹来不少争议。相比之下,很多国家院士终身拥有的只是一种荣誉,至于特权待遇,可能只是所在单位的一个永久免费车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直言:“院士原来的定义只是最高学术荣誉称号,并非一种职务,但现在院士头衔被异化了。”
“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去利益化,取消一系列与院士头衔对应的权力和利益,让院士回归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
正如中科院院士陈宜瑜所说:“院士只是一个荣誉,完全体现在对个人的科学评价上,大家都很坦然。”
图解“院士增选”
院士何来
院士制度起源于欧洲。20世纪初,“科学”“科学家”“科学院”等科学新名词开始出现在中国报刊上。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1946年决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首批院士产生,共81人。
院士在哪
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酝酿建立学部制。1955年,中科院成立学部。1993年,国务院决定中科院学部委员改称“中科院院士”。1993年,中国工程院成立。
增选时间
1997年起,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同步进行院士增选,每两年一次。1998年7月起,年满80周岁的两院院士被授予“资深院士”。
增选办法
中国科学院
共750人;其中外籍院士72人
53人当选
391人有效候选
提名办法:推荐院士候选人包括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两种途径,不受理本人申请。被推荐人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每次增选院士名额不超过60人。资深院士不参加对候选人的推荐、评审和选举。
中国工程院
共807人;其中资深院士258人,外籍院士45人
51人当选
560人有效候选
提名办法首次实行候选人单一渠道提名,即规定候选人只能通过院士或单位或全国性学会三种渠道中的一种进行提名。
被提名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70周岁。超过70周岁的被提名人,须经其专业所属学部至少6位院士提名。
新京报制图/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