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忽视星载干涉雷达技术将很尴尬
原标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忽视星载干涉雷达技术将很尴尬
郭华东
今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以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对地震后的地壳变形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近些年,全球发生重大地震灾害后,科学家利用星载雷达干涉数据监测地表变形,在地震灾情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星载干涉雷达是目前国际上监测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的最先进的技术。遗憾的是,我国迄今尚无自己的星载干涉雷达技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大地震后开展的干涉雷达地形形变分析,采用的全部是国外的雷达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表示,我国是地震多发国,星载干涉雷达技术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只能利用国外的干涉雷达数据分析地震情况,尽管我国总体上对地观测技术进步很快,但在这一重要领域与先进水平相比,还差距很大。
一般来说,雷达遥感与光学遥感比起来,优势在于不受云层、太阳光照限制,能实现全天候、24小时监测。先进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更使卫星雷达遥感如虎添翼,能大面积、高效率地测量地震所致地表形变,为监测预报地震灾害提供可靠数据,并有望为大地震的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郭华东介绍,近年来,通过成像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人们已经可以探测地球在几年甚至几天里的细微变化,对变化的监测具有全球性、准确性、全天时、全天候的特点,监测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这一技术不仅仅能用在地震灾情监测上,还可用于地形测绘、工程测量、城市沉降等重要领域。
回顾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历史,“星载干涉雷达、极化雷达等新型雷达的发展,属于雷达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第三阶段。”郭华东说,前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以单波段单极化雷达为特征,如欧洲资源遥感卫星、日本地球资源卫星1号;第二阶段为同时成像的多波段多极化阶段,如美国联合德国和意大利研制的航天飞机成像雷达。
“我国星载雷达对地观测技术水平大致还在第一阶段。”郭华东说,相比之下,目前国际上成像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方法正逐步走向实用,部分国家的星载雷达发展还进入了更新的阶段,“美国宇航局、欧洲空间局、德国宇航局和加拿大空间局等提出了多个新型雷达计划,这些计划或将成为解决全球环境与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正是由于我国遥感领域存在这一缺陷,“每一次地震来袭时,科研人员尽管焦急,却只能等待国外的卫星数据。”郭华东说,大地震通常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如果没有本国的星载干涉雷达数据,就只能按照别国数据使用权的优先级等候数据,其带来的不利之处,一是数据到后往往欠缺了时效性,二是科学发现落后于别国,三是要承担高昂的数据购买费用。
郭华东认为,我国再不重视发展星载干涉雷达技术,未来会处在很尴尬的状态。大地震后,别国的数据蜂拥而来,我国却没有自主的数据。我国须进一步重视并加速发展星载干涉雷达技术,同时建立起一个星机地三位一体的雷达对地观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