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缺失 “孤独的花朵”需要呵护

03.07.2015  17:25

  武宁县第一小学5年级学生小彬这两天有些兴奋。6月30日结束期末考试后,他终于盼来了暑假。由于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上学期间,小彬一直在武宁县留守儿童之家寄宿。放暑假后,小彬可以去温州找妈妈团聚。距离上次他见到妈妈,时间已过去了半年。

  在我省,与小彬情况类似的儿童不在少数。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每年有700多万人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达260万人,约占全省儿童总数的20%。记者了解到,按照留守儿童人均3元的标准,我省今年共拨付780万元专项经费,计划用于“儿童快乐家园”、留守儿童预防伤害干预、贫困儿童救助等项目。

  “儿童快乐家园”受困人手不足

  作为我省劳务输出大县,兴国县常年在外务工人数超过19万。每年春节过后,这支劳务大军便远走他乡,留下一大批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在家生活。据统计,兴国县现有留守儿童3.3万人,占该县儿童总数的30%。

  基于以上背景,今年3月份以来,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兴国县实施了“儿童快乐家园”项目。据悉,该项目旨在为留守儿童的寄宿托管、生活照顾、课业辅导、心理抚慰、校外文体活动等提供方便,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要。截至目前,兴国县共有4个“儿童快乐家园”,其中,潋江镇、长岗乡、方太乡各有1个,埠头乡正在筹备中。

  兴国县妇联副主席游慧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儿童快乐家园”场所由当地社区或村委会提供,园内桌椅、书籍、电脑、乐器等配套设施由全国妇联统一配备。“开展活动时,孩子们能聚在一起画画、给爸妈写信、做手工。”游慧桢说,在“儿童快乐家园”,在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孩子们总能玩得很开心。

  记者了解到,根据“儿童快乐家园”成立之初的规划,相关社区和村委会应将其定期开放,由于专职工作人员不足,每周末正常开放并不能得到保证。“有时志愿者没来,社区工作人员很忙,人手不够,孩子们的活动就无法开展。”兴国县妇联工作人员说,建议政府采用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办法,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民办机构参与协办

  省妇联儿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改善留守儿童生存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14年,我省按照留守儿童人均1元钱的标准,共拨付260万专项经费。2015年,我省又按人均3元钱标准,拨付780万专项经费。按照经费使用计划,其中500万元将用于在50个县建立50个“儿童快乐家园”,每个项目支持10万元。

  目前,省内上犹县、武宁县、湖口县等地的“儿童快乐家园”项目已经落地。7月1日,记者在武宁县采访发现,该县“儿童快乐家园”依托于一家民办托管中心。该中心位于白石岭社区,同时挂有武宁县留守儿童之家的牌子。

  据武宁县妇联主席王静介绍,这家托管中心主要开展留守儿童全托,配有9名专职老师,先后为200多名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因为经验丰富,该中心在申报我省“儿童快乐家园”项目后获批,并将获得10万元扶持经费。

  记者采访时,十余名寄宿在托管中心的留守儿童分别在辅导室和练功房写作业、跳舞。其中最小的孩子8岁,最大的11岁,其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无法帮忙辅导功课,孩子们便被送来托管中心。

  “我们打算利用经费为托管中心增加设施,比如设置阅览室和游戏活动室。”托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儿童快乐家园”项目,留守儿童将得到更好的照顾。

  “孤独的花朵”需要长期呵护

  我省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显示,260万留守儿童呈现出经济不发达地区多、地域偏僻地区多、年龄小且低年级学生多的“三多”特点。孩子们普遍存在亲情失慰、心理失疏、生活失帮、学习失导、安全失护等问题。

  对此,在兴国“爱心妈妈”志愿队服务多年的肖婉芳深有体会。肖婉芳今年65岁,退休之后,她便加入志愿队,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她看来,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管理、亲情呵护,留守儿童就好像“孤独的花朵”,他们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都需要关怀。

  肖婉芳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兴国东村乡。“每次问孩子们想要些什么,他们总说希望能陪在爸爸、妈妈身边。”肖婉芳说,东村乡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广东、福建、上海等地打工,孩子们一年只能见父母1到2次。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容易陷入寂寞、孤独情绪,同时感到无聊和缺乏信心。

  “通过阅读、玩耍、适当做作业以及志愿者陪伴等方式,可以帮助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 肖婉芳说,面对志愿者,孩子们第一次会稍显害怕,但第二次见面时,志愿者就能看见孩子们的笑容,见面次数多了以后,孩子们一般都能敞开心扉,跟志愿者聊聊心里话。“除了日常生活,留守儿童的心灵更需要关爱,这种关爱应该是长期的,而不能只是一阵风。

  据悉,目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已纳入我省儿童发展纲要和家庭教育五年规划,并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