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观察]越缺失越忌讳 陷入尴尬循环的农村儿童性教育

24.09.2014  14:11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9月23日南昌讯(记者 胡康林)9月18日晚,抚州被性侵患性病的10岁女童的妈妈吴女士给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发来一条语音,询问性侵她女儿的施暴者是否已经被刑拘。在得到肯定答案后,吴女士长长吐出一口气,她们一家人多次维权的案子终于有了进展:性侵自己女儿的施暴者因涉嫌强奸被刑事拘留。

  琳琳(化名)是本次性侵事件的受害者,这个月刚满10岁,在抚州宜黄县城念小学。琳琳被性侵,是从去年6月第一次被猥亵开始的,至今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

  性侵,是一个让人深恶痛绝的社会问题,然而,对于10岁的琳琳来说,她似乎一直都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琳琳在接受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不理解这是什么含义,也不知道这对她以后会造成什么影响。琳琳的妈妈对此也懊悔不已,她们都疏忽了对女儿的性教育问题。而这,只是农村儿童性教育缺失的一个缩影。

   农村儿童性教育缺失严重

  今年5月29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儿童安全基金女童保护项目在京发布了《2013-2014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从2013年5月23日至2014年5月22日,仅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件就高达192起,平均约1.9天曝光一起,是2013年全年曝光125起的1.5倍多。

  记者在《报告》中看到,过去一年曝光的192起性侵儿童案件中,有106起发生在乡镇、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留守儿童较多,占总量的55.21%。而作案者多为熟人,占全部性侵案件的80.20%。其中,师生关系占比最高,达42起;邻居关系紧随其后,达36起。网友关系、所在区域保安人员关系均有10起。

  案件高频爆发的原因亦是因为性安全教育的缺失。女童保护项目对235名小学男生、219名小学女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仅有17.58%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性教育”,60.88%的孩子不知道何为性教育,21.54%的孩子选择“似懂非懂(知道一点点)”。

  当面对问题“如果遇到有人不经你和家人允许,要摸你或脱你衣服,你知道该如何求助和自救吗”,有23.60%的孩子选择了“不知道”,并且选择“”的76.40%中,有占总数44.30%的孩子选择了“大声呼喊”。

   农村家庭“忌讳”谈性教育

  今年暑假,扬州大学的学生们就深入不少农村地区,对农村家庭的性教育现状展开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83.4%的学生家长表示没有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性教育“难以启齿”“等孩子大了就懂了”。超过30%的学生家长已认识到儿童性教育的必要性,但更多的人依然认为孩子年龄小,根本不懂“”,没有教育的必要。

  周先生是江西九江人,在谈及农村孩子的性教育时,他用“忌讳”一词进行了概括。“在我们农村,村里人是不会和孩子谈性教育的事,根本不会提,总觉得很忌讳这个。”周先生称,农村村民较城镇居民相比,思想比较保守,出于一些传统伦理道德纲常的束缚,“”是一个很忌讳的词,一般都避而不谈。

  在农村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性教育的缺失是一大突出问题,而当孩子被性侵后,家长选择沉默或私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在农村家庭中,有不少父母得知孩子被性侵后,第一选择不是报警,而是选择协商解决,这是因为受害人和家庭有很多顾虑。其中,担心名声被毁是最主要的原因。

  “农村的家庭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最在乎的还是名声的问题。很多父母得知自己孩子被性侵后,就怕让别人知道,影响了孩子和家庭的名声。”据心理分析师分析,因为对性知识的缺乏,很多被性侵后的农村孩子并不理解“被性侵”的含义,都会听父母的话“不要对外声张”,而等到孩子长大后懂得了性知识,心理便会逐渐产生阴影。

   乡村教师谈“”很尴尬

  农村学校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旧观念,性教育长期以来在农村学校都是一个薄弱环节,没能够引起足够重视。与城市不同,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小学生很难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这些信息渠道接触和了解科学的性知识,加之小学生的自我求知能力弱,所以性知识有位淡薄。

  此外,乡村学校以中老年教师为主,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误认为在小孩子面前谈性教育很尴尬,开不了口,于是对小学生性心理的流露、性发育的表现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些都给农村学校小学生性教育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阻碍,致使他们在青春期表现出的更多特殊性性征不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甚至最基本的青春期性教育知识都不能完全得到学习。

  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未成年人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分赴江西、吉林、山东、河南、重庆、甘肃6省市进行检查,发现目前奸淫幼女、猥亵儿童犯罪较为突出,且多发生在一些乡村或偏远地区。被害人多数为在校学生,缺乏必要的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被害前不懂保护自己、被害后不会去告发是此类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教师反映,学校从未开设过关于性知识和自我保护措施的课程。

  对于此类说法,抚州的一位乡村教师“谈性色变”就很好的阐释了这一点。在记者采访乡村学校是否会给孩子上性教育课时,该乡村教师怒不可遏的避开了这个话题。“太尴尬了,你怎么问这个问题?我不是教这个的,我也不想跟你聊了。”在采访中,该乡村教师认为性教育一个十分尴尬的话题,根本无法对自己的学生开口讲这些。

   不完整家庭子女更易受侵害

  现实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促使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打破了原有核心家庭的稳定性,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有增无减,留守儿童的管护教育义务和责任留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兄弟姐妹或邻居等,这种“老少配”、“同龄配”、“非血亲配”的不完整家庭结构,注定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得到基本的生活照顾,家庭教育责任无力得以落实,家庭性教育更是处于严重缺失甚或“真空”地带。

  翻开侵犯未成年人的案例,受害人多为缺乏家庭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离异家庭子女等。有关检察机关的案件调查显示,在全部未成年被害人中,六成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少年。大部分留守儿童和流动少年由于得不到有效监护和全面保护,在受到侵害后又不能及时告诉亲人,因此成为一部分犯罪人性侵害的“目标”。

  以抚州被性侵的10岁女童琳琳为例,自父母离异后,琳琳从小就与爸爸生活在一起,但因为爸爸每天在工地上都比较忙,琳琳便经常一个人在家,和合租的邻居相伴,因此也成了半个留守儿童。琳琳说,在被性侵之前,她并未接触过性教育,琳琳的妈妈对此也十分懊悔。“因为我不在她身边,所以有很多关于女孩子的私人问题她也不知道跟谁说。

  因为缺乏性教育及有效监管,去年琳琳在被第一次猥亵后选择了沉默。而后被第一次被性侵后,琳琳依旧将此事瞒了下来。琳琳说,因为和爸爸生活,所以很多女孩子的事不方便跟爸爸说,被性侵后更不敢告诉爸爸。无奈,琳琳最后受到了多次侵害。

   社会各界呼吁加强农村儿童性教育

    “今年我又一次提出关于农村儿童性安全教育的问题,非常感谢有关部门对我提案的重视。但目前此类案件越来越多,呈上升趋势,留守儿童,不光是女孩子,也包括男孩子的性安全教育,应该尽快解决。”热心公益的全国政协委员、歌手韩红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又将有关留守儿童青春期性安全教育的提案带到了会场。

  针对农村孩子性教育问题,韩红认为应该加大学校内部的安全管理,为硬件设施落后的农村学校提供资源,提高当地的硬件设施水平,尤其对于公共浴室、厕所和宿舍的建设力度要提升。此外,学校应该开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和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对留守孩子监护人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监护人的防范意识和对女童权益的认识和保护。

  针对乡村儿童遭性侵频发,也有专家建议将性教育写入教材。中国教育学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将有关性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普及开来,强烈建议将性教育内容加入教学大纲,写入教材。“性教育年龄必须要提前,甚至要让性教育的内容走进社区,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如果觉得面对孩子难以启齿,完全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