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何被葬于扬州

25.11.2013  11:41

  扬州新发现的隋炀帝墓发掘现场

  隋炀帝杨广画像(局部,图源《历代帝王图》)

  考古专家确认,新近在江苏省扬州市曹庄发现的隋唐墓葬系隋炀帝杨广之墓。隋代都城在长安,陪都在洛阳,隋炀帝为何葬在了扬州?杨广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帝王?隋朝在历史上为什么会有“短命王朝”的诡异说法?关于隋炀帝、关于隋朝究竟有哪些谜团?

   隋炀帝葬于江都之谜

   好头颅,谁当斫之?

  隋炀帝名叫杨广,“”是谥号,一般只有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好大殆政的帝王,才会谥“”,含贬谪之意。实际上从政绩来看,杨广并非一位无所作为的皇帝。

  杨广遭人诟病,主要是因其荒淫无度,穷奢极欲,大兴徭役,不知体恤民众。而且,杨广不知反省和检讨执政失误,反而采取高压政策,加之偏信佞臣,诛杀勋臣,导致国家内外矛盾加剧。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已故将军杨素之子杨玄感发动兵变,农民起义相继跟进,先后有130余起之多。

  由于时局动荡不安,杨广每天提心吊胆,常从噩梦中惊醒,呼叫有“”。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杨广干脆以巡幸为名,出逃江都。然而,他这么一去,却再也未能回来。

  隋时江都,是现在的扬州,杨广曾任扬州总管,所以视之为福地。到江都后,杨广荒淫益甚,整日寻欢作乐。有一回杨广引镜自照,自言“好头颅,谁当斫之?”谁知竟成谶言。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人发起宫变,擒拿了杨广。宇文化及举刀欲杀时,杨广倒也爽快,说“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服毒自杀要求被拒绝后,杨广只好自解练巾,指示校尉令狐行达将自己勒死,时年50岁。

  巧合的是,杨广到江都后曾作五言诗:“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隋书·五行志》解读这句诗时称,杨广三月被杀“遭春之应也”。

  而在兵变前,江南还曾传出一首童谣:“江水何冷冷,杨柳何青青,人今正好乐,已复戍彭城。”杨广被杀地江都宫苑附近,刚好有个地名叫“彭城口”。

  更神奇的是,早在百年前便有高僧预测到了事件的发生。唐赵蕤所著《长短经·惧诫篇》(卷七)记载,南朝的高僧宝志和尚曾在书中写下一首诗:“牵三来就九,索虏下殿走。意欲东南游,厄在彭城口。

  难道预言真这么准?显然是一种附会。

   国号影响国运之谜

   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

  杨坚从宇文阐手里轻松夺得江山后,便希望自己建立的江山能长治久安,“千秋万岁”。但杨坚建立的王朝很“短命”,前后仅有38年。

  隋朝速亡,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迷信版本是,国号“”字不吉利,影响了国运。“”,源于杨坚的“隨王”。可是,为何不是“”而是“”?原来杨坚忌讳中间的“”,即“”。

  现在大家熟悉的“”字是简化字,繁体写作“”。杨坚觉得,如果国号用“”字,中间的“”不吉利,会让国运“随之而走”,于是他去掉了“”,而启用“”字。这一说法可以从古人笔记中找到佐证。南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事始》“古无隋字”条是这样交代的:“‘隋’字古无之。文帝受禅,以魏、周、齐不遑宁处,恶之,遂去‘走’,单书‘隋’字。”这句话的意思是,杨坚接受禅让当了皇帝后,考虑到之前的魏、齐、周三朝都不安宁,国运较短,很讨厌“”字中间的“”,觉得晦气,担心隋朝也“走得太快”,于是去掉了“”,写作“”字。

  事实上,“”字并非吴曾所说“古无之”,在先秦时已存在此字。《周礼·春官·守祧》中便有“既祭,则藏其隋与其服”的说法。

  杨坚去“”取“”,初衷是想借“”字给新朝带来好运,不希望步前面短命王朝之后尘。但很快有人发现,“”字并不吉利,更为凶险,还不如“”字。

  《说文解字》称,“隋,裂肉也”。所谓“裂肉”,是用手撕好用来祭祀神灵的肉品。《周礼》中所说的“则藏其隋”,就是祭祀完毕,把祭品埋到地下的意思。试想,堂堂王朝是一块祭肉,隋之国运能长久么?果然,38年后,隋朝便成了唐王李渊刀俎下的“鱼肉”。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中,借南唐文人徐楚金之口,批评了杨坚的不学无术:“隋文帝恶‘隨’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从‘足’,‘足’安步也,而妄去之,岂非不学之故?

  隋朝灭亡后,“”在唐初又被加上了“”,写成了“”。新近发现的杨广墓志写作“隨故炀帝墓誌”,应该是此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唐朝讥讽贬损旧朝的动机。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