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笔墨官司”

27.02.2014  14:02

隋文帝图像(唐阎立本作《古帝王图卷》,原件绢本设色,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隋仁寿宫平面图。

  隋炀帝历来被视为荒淫无道的“暴君”,始愿者乃是唐高祖、唐太宗父子及魏征等人。他们不仅谥号“”来盖棺定论,还通过编撰史书为之注脚。在《隋书》中,不明确记载隋炀帝生日、出生地点以及结婚年龄;把杀陈后主宠姬张丽华一事颠倒为丑闻等。特别是对隋炀帝调戏、烝淫后母宣华夫人一事,大肆渲染,并窜乱叙述,多处伏笔,为日后野史小说的作者们留下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如有关隋文帝之死出现多种版本,遂使隋炀帝弑父成千古之谜。再如《隋史遗闻》第二十四回“恣烝淫太子迷花,躬弑逆杨广篡位”、《隋炀帝艳史》第三回“正储位谋夺太子,侍寝宫调戏宣华”,正是基于《隋书》,并非胡编乱造。

  仁寿宫弑父篡位

  据唐魏征等所撰《隋书·高祖纪》:仁寿四年(604年)八月甲辰,隋文帝病重,“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决,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唐初另一位史家李延寿所撰《北史》与此略同。

  但《隋书》却将文帝死前过程肢解于杨素、张衡、宇文述、郭衍及宣华夫人等列传中,闪烁其词,令人费解。《资治通鉴》将这些零散资料,综合为一大段文字,最后得出结论:“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为了证明这个“中外颇有异论”,又在《考异》中引唐人两个版本,用以存疑、备考。一是赵毅的《大业略记》说隋炀帝令杨素等进毒药,“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一是马总的《通历》说“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然而,《资治通鉴》在引二书后,又注“今从《隋书”一句,表明承认隋文帝为正常死亡。

  迫害智者大师智致死

  1957年日本学者山内舜雄撰文,依据智死前《遗书》中提到的“六恨”,质疑他是非正常死亡。国内一些学者跟上,认为“他是在隋统治者的政治迫害下气恼而死,甚至可能是服毒自尽的”。有的将迫害罪行直指隋炀帝,说他不愿出山,但迫于隋炀帝的“严令急使,绝食而亡”。

  智,俗姓陈,字德安,出身南朝门阀世家。18岁出家,在江南佛学界有很大影响。隋炀帝曾赞他的禅法“譬如群流归乎大海”。开皇十一年(591年),隋炀帝邀他到江都,他为隋炀帝授菩萨戒,法名“总持”菩萨,隋炀帝则奉他为“智者大师”。次年,他离开江都。在荆州弘法时,曾遭到地方粗暴干涉。隋炀帝为此亲自写信给荆州总管,荆州总管立即“到山礼拜”。十五年(595年)正月,由于隋炀帝“致书累清”,他“重履江淮”。三个月后,再次离开江都,回到天台山。死前口授遗书并亲写46字给隋炀帝,有云:“莲花香炉,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别,愿德香远闻,长保如意。”十七年(59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安详入灭,春秋六十。隋炀帝闻讯,“五体投地,悲泪顶受”,“远拜灵仪,心载呜咽”。

  由此可见,在二人交往的6年中,隋炀帝始终在拉拢智,而智却力图与隋炀帝保持一定的距离。智《遗书》中的所谓“六恨”,应该有这些因素在,但就此推断他是死于隋炀帝的“政治迫害”,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奸淫自己的妹妹兰陵公主

  兰陵公主,是隋文帝的女儿阿五。她的丈夫柳述为判吏部尚书事,是隋炀帝的主要反对者。隋炀帝对其“弥恶之”,即位后就将他流放到龙州,又命兰陵公主与其断绝关系,以改嫁他人。兰陵公主誓死不从,要与柳述一道放逐岭南。隋炀帝拒绝,她忧愤而死。兰陵公主死后,隋炀帝“竟不哭”,又不按照公主遗愿而将其薄葬于洪渎川。

  据后晋刘昫监修的《旧唐书·李密传》,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李密向天下发布檄文,列举隋炀帝的十大罪状。此檄文在此之前《隋书》中的《炀帝纪》、《李密传》乃至檄文作者《祖君彦传》中均没有记载,其后宋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没有收录。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虽多据《旧唐书》,但就其檄文只引了“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南海之波,流恶难尽”一句。由于它的史料价值不高,再以后就少见史家录注了,也就是说此檄文的传播范围相当有限。至于檄文所列其罪二之中的“兰陵公主逼幸告终”,也就难免有杜撰的嫌疑了。

  欲纳陈后主宠姬张丽华

  陈后主宠姬张丽华天生丽质,娇小玲珑,长有七尺黑发,如漆发亮,脸若桃花,肤凝如脂。陈后主议政时,她坐在后主膝上,参决政事,故权势“熏灼四方”。隋军进入建康,她与陈后主共同跳入井中,后被人拉了上来。

  据《隋书·高颎传》,隋炀帝“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便派人传令让先入建康城的高颎,把她留下来,但高颎却将其斩于青溪。隋炀帝由是厉色曰:“昔人云,‘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

  《陈书》和《南史》对此事的记载却相反。《陈书》记作“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南史》记作“晋王广命斩之于青溪”。其中,《陈书》编者姚思廉的父亲姚察当时正在南朝任官,他应该对隋灭陈时建康的情况更为清楚。《隋书》的另一撰者李淳风也许看到了这种相互抵牾,所以在他执笔的《五行志》中含糊其辞地说成“隋师执张贵妃而戮之”。所以,后来唐人许嵩所撰《建康实录》就没有再依从《隋书》的记载,而两处提到是隋炀帝下令处死张丽华的。

  毒死重臣杨素和太子杨昭

  大业二年(606年)七月二十三日,太子杨昭“因致劳疾”,不治而死。一天后,他的老师司徒杨素死去。因隋炀帝对杨素有所“猜忌,外示殊礼,内情甚薄”,所以师生二人的相继谢世不免引起好事之人的猜疑,认为隋炀帝本欲置杨素于死地,不料误杀了杨昭。

  《资治通鉴考异》引《大业杂记》云:“初,太子之遘疾也,时与杨素同在侍宴,帝既深忌于素,并起二卮同至,传酒者不悟是药酒,错进太子,既饮,三日而毒发,下血二斗余。宫人闻素平常,始知毒酒误饮太子,秘不感言。太子知之,叹曰:‘岂意代杨素死乎?命也。’数日而薨。后素亦以毒毙。”《资治通鉴》尽管引用了这条资料,但在注中还是否定了它,说:“按他书皆无此说,盖时人见太子与(杨)素相继薨,妄有此论也。”(大连特约史志专家孟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