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八年难取款”是疲软的法律弄丢了服务

01.08.2014  10:35

  一张父亲遗留下的1000元定期存单,让平山县陈家峪村的陈兰平大爷奔波了8年也没有取出来。如今,陈兰平已身患残疾,生活贫困,走路一瘸一拐,记性也越来越不好,但他仍然在为这张存单到处奔波求助。(7月31日中国青年网)

  一个老人病人,用八年漫漫征途,都不能打动银行冷漠如铁的心,甚至相反,银行方面还能振振有词地随意杜撰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法律糊弄老人,不近人情到近乎荒诞,着实令人瞠目。

  类似案例,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从以往经验看,银行处理的路径惊人相似:先是强硬,在舆论介入之后服软,沉寂一段时间后,再次拐进以前的做派。有法律人士将之归因于“目前我国缺乏针对性规定”。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早在2009年,银监会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服务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对于因老弱病残、出国、意外事件等特殊原因,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开设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显然,“特事特办”早就有法可依。虽说“存单”非“银行卡”,但作为历史产物,应毫无争议地归为同类。

  而且,储户将钱存入银行,彼此就形成了合同关系,按照《合同法》规定,就应该遵守“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情境变化不是单方毁约的理由。另外,从物权法角度,无论是坏账死账呆账,都是储户的财产,正如瑞士银行那句名言“地球在钱就在”,银行无权霸为己有。而将自己丢失证据的错误归罪到储户头上,更是强词夺理。一个被父母长期骄纵惯养的孩子,自我意识会不断被强化,他的脑海中就会丢到“感恩”二字。如今的银行,因为法律执行疲软、处罚缺位,正变成这样的孩子。

  银行忘记“顾客是上帝”这个商业铁律,乃至戾气丛生,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银行目前的垄断地位。当“皇帝的儿子不愁娶”的思维时刻跳出来作怪,服务意识必然要大打折扣。虽说这种垄断地位目前尚未被打破,但随着余额宝等新的存储模式的异军突起,金融业界的多样竞争已逐步呈现。随着金融业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这种垄断格局被终结则是迟早的事。那么,戴着镣铐跳舞的未来银行,靠什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完胜?诚信理念、服务意识必是最重要的比拼点。

  有什么样的经营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命运。当一些银行还在对储户跑断腿视而不见,甚至迫使家属抬着病人来银行更换密码的时候,一些银行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内外全面改造升级,跑在了前面。这既有助于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也是理性储户的利好。但最大获益者,必是银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