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基金业四大猜想:私募“老鼠仓”难逃曝光
毫无疑问,即将过去的2014年对于基金业而言是风云变幻的一年,随着各项排名座次的“落地”,一个崭新的2015年即将开始。对于基金业而言,2015年会如何书写,又会发生什么大事,本期北京商报理财周刊与您一同展望。
猜想一:基金业暖风继续吹
2014年,尽管牛市姗姗来迟但还是来了,今年可谓是股债双牛,截止到12月21日,今年股票型基金平均上涨26.88%,去年同期为16.72%。同时,债券市场收益率也颇丰,涨幅达15.58%,而去年仅增长0.71%。良好的赚钱效应让基金发行迎来了大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年公募基金募集资金超过4000亿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提前结束募集的基金增加到60只,直逼2007年牛市纪录。得益于今年以来股债双双走牛的行情,股票基金与债券基金慷慨派发大礼包,使得今年股债两路基金的年内累计分红总额超过去年37%以上,分红总额达338.49亿元。2015年,尽管波澜壮阔的牛市无法再复制,但公募基金延续好日子似乎有很大可能性。
目前来看,央行的降息周期已经按下了启动按钮,无论是降准还是其他方式,都将继续支持低成本的资金入市,而房市后期的并不乐观也让跷跷板倾斜向了股市。多份基金公司2015年策略报告中都预计明年国内A股市场或将呈现慢牛格局。而慢牛赚钱效应下的市场,无疑是公募基金的宽广舞台。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对于公募基金而言,当务之急是加强苦练内功,通过良好的制度建设留住公司中的优秀人才,利用各种方式为基民创造更好的回报。
猜想二:股基主动清盘首例将现
“迷你”基金由来已久,在2014年以前“硬撑门面”是基金公司统一选择的对应之举。不过,随着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基金打响退市第一枪,主动清盘这一状况有望在2015年继续升级。其中,最有代表意 义的股票型基金退市很有可能实现破题。
2012年以来,行业中累积了为数可观的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所谓“迷你”基金,维持“迷你”基金运作耗费基金公司大量资源。但即便如此,出于维护品牌形象考虑,基金公司往往不愿意选择主动清盘。
随着市场环境和业界看法的转变,以及《基金法》的修订和监管思路的进一步放开,基金产品由审批转为注册制,原本紧俏的基金“壳”资源不再难求,基金公司终于拿出了勇气。今年8月16日,汇添富基金旗下的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基金成为内地基金业首只主动申请退市的公募基金。随后,陆续有5只基金开启自动清盘。
在目前的“迷你”基金中,主要集中在债券基金和开放式股基两类。如果说短期理财产品的退市是推开基金退市的玻璃门的话,那么股基的退市才彻底打开了基金退市的通道。随着各方面市场环境的成熟,股票型基金主动退市有望在2015年出现。与首只清盘产品出自中型基金公司相同,首只主动退市的股票型基金也极有可能从中型公司中出现。
猜想三:多空分级基金亮相有望
从2013年2月中欧基金上报首只多空分级产品——沪深300多空分级基金以来,有超过30只同类型产品上报,然而时间过去快两年了,监管层始终未放行。2015年,这一准生证或不远。
毫无疑问,拥有做空份额的多空分级基金顶着基金业近年来最大创新的头衔亮相,然而没想到,这一产品却成为目前公募基金史上最“难缠”的产品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多空分级基金跟两大证券交易所都有合作,所以交易所层面和证监会层面均十分重视,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产品设计以及监管方面,都需要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监管层的相关审批流程会相对慢一些”。
在之前部分基金公司得到的意见反馈中,证监会提出多空分级基金产品要加强投资者教育,证监会对于产品的透明度、风控、投资者教育等有进一步的要求。上述人士还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由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方面之前出现‘海润光伏除权’的乌龙事件,监管层要求交易所对多空分级的技术准备要重新进行审核,从而影响了多空分级基金产品出炉的时间”。
种种迹象表明,2015年似乎已经万事俱备。一方面交易所、投资者等都有了很长的时间对多空分级基金了解和消化;另一方面在2014年基金业创新乏善可陈的背景下,这一产品极有可能担负着创新的重任而登场。
猜想四:私募“老鼠仓”难逃曝光
2014年打鼠年,公募屡遭曝光,然而私募却未见声响。按照目前的态势看,2015年私募“出事”并非无可能。
“老鼠仓”丑闻近两年来正在基金业由点及面被曝光,基金经理成群结队被立案调查,包括国内知名公募基金华夏基金都被裹挟其中,旗下多名基金经理深陷丑闻,卷入的基金公司达十余家。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年初以来被证监会、司法机关通报的涉“老鼠仓”基金经理已超过15人,人数远超历年。不过,目前尚未有私募机构被调查的信息。
据悉,涉嫌“老鼠仓”大名单是基于交易所监测到的异常账户形成的。交易所通过先进的大数据监测系统,发现疑点之后将做相关分析和比对,确认异常的直接向证监会有关部门通报,证监会稽查总队或派出机构稽查部门则介入调查。由于私募基金隐蔽性更强,很多时候很难被这样的大数据曝光,因此查出的难度要大许多。
不过俗话说,该来的终究会来。去年曝出的泽熙投资被调查以及私募大佬姜广策和吕俊口水仗时称吕是“老鼠仓”之王等线索势必会被监管层知晓。对于曾经不那么规范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的私募基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坐庄、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等“老鼠仓”行为。2015年,打鼠高压不会减,这一次,私募大概很难全身而退。(记者 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