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雕\"艺人评职称受限 古戏台建造技艺传承遇尴尬

03.01.2014  15:12

 在江西省,民间艺人大多是学徒工起步,师徒相承,学历水平往往不高,亦无显赫业绩,这成了他们申报“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资格的障碍。不过,鹰潭、婺源等地,正在为民间“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艺人“松绑”,他们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破格申报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资格。

乐平民间木雕艺人 木雕艺人在古戏台上雕刻 雕刻艺人徐洪源(右)在他创作的“微型古戏台”前

  原题:民间"三雕"艺人评职称受限制 让传统技艺传承人"名副其实"
    开通绿色通道 让民间艺人名副其实

  婺源多民间艺人,但由于大部分艺人都是从小学艺,学历水平偏低,因此无法获得相应的资格认定。而民间艺人的作品,由于没有职称的支撑,没有一张通往更高层次的“名片”,往往会导致其作品价值下降。

  婺源县人社局职称办一名吴姓主任说,此次破格评定,放松了对于学历的一些要求,但在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上非常严格,需要提供相应的作品,还要进行严格评选。

  据了解,婺源木雕隶属于徽州文化体系,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婺源民间艺人的雕刻技法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流派。如今,婺源木雕、砖雕、石雕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这些民间艺人有着较高的技艺水平,但由于多是师徒相承,学历偏低,按正常情况难以申报专业技术资格。

  据介绍,婺源从事民间艺术的技师有1400多人,但这次仅仅通过了25人,应该说审核还是非常严格的。

  2012年,鹰潭105名雕刻技师通过评审,拿到中级职称,获得“雕刻工艺美术师”证书。这些人没有高学历,也没获得过行业大奖,获奖业绩这一项难以达到职称评审要求。但鹰潭的雕刻职称评审,将学历和业绩的门槛降低,给了民间雕刻人才更多的机会。

  申报者寥寥 古戏台建造技艺传承遭遇尴尬

  乐平传统戏台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传统戏台的建造是一项技艺水平高、涵盖内容广的组合劳动,工序复杂。戏台的建造以大木作为主导,砖石、雕刻、油漆、彩绘等工种各司其职,分头施工,紧密配合。

  据该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目前乐平传统戏台建造技艺正在冲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民间艺人徐洪源、胡发忠等5位乐平古戏台建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望成为“国宝”级的建造大师。

  徐洪源12岁开始学习竹木雕刻,有着40多年从业经历。3年前,6栋经过他修复的古建筑,被横店影视城看中,如今成了影视拍摄点。他的徒弟也有200人之多,可谓作品等身。可让徐洪源尴尬的是,尽管他的木雕作品多次被名家收藏,但他却不是工艺美术师。

  “光有精湛的技艺,却没有被承认的职称,地位不高,很少有机会受邀参加各种技艺展示活动。这就容易导致民间艺人断层。”徐洪源说,“三雕”技艺要求从事者远离浮躁,静下心来,在清贫中劳动,这也使得当今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少有问津。他承认,其实自己到现在也不了解职称申报的程序,也没有进行过职称申报。

  乐平市人社局一负责人告诉记者,乐平的民间艺人较为分散,对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事宜都不太了解,前来申报或者咨询的民间艺人更是寥寥无几。其实,每个地方的艺人资源都不一样,乐平市人才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是申报破格录取的一个限制。在申报放宽条件上,该市也在积极努力,做好宣传,为有绝活的民间艺人提供平台。

  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一负责人介绍,虽然在政策上有破格条件的支持,但是整体上来说,从业人员对于相关申报情况不太了解,申报的人数也有限。其实,只要技术水平达到要求,符合相关破格条件,管理部门都是支持申报破格评职称的,但是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

  本报记者 徐黎明 实习生 孙家兴 文/图

  (中新网江西新闻1月3日转载)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