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穿过浮冰迷宫 首批队员抵达中山站
■ 第二看台
在先进的卫星遥感、海冰预报技术保障下,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经过连续三昼夜的艰难破冰,终于穿过普里兹湾复杂的“浮冰迷宫”,于当地时间12月2日晚顺利抵达中山站外陆缘冰地带,首批15名考察队员飞抵中山站。
海上浮冰迷宫
普里兹湾是南极的第三大海湾,我国中山站位于普里兹湾的协和半岛。“雪龙”号前往中山站,普里兹湾是必经之路。然而,今年普里兹湾冰清十分严重。不久前,就在同一片海域,澳大利亚的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曾经被困十多天。“雪龙”号会不会重蹈覆辙,也被严酷的浮冰围困?
11月30日,“雪龙”号在普里兹湾口驶入密集浮冰区。大块连片的浮冰铺满了海面,天地白茫茫融为一体。“雪龙”号只能以一两节的航速艰难前行,巨大的船体不时发出低沉吼声,被撕裂的海冰露出一道道深蓝色“伤口”。大块的碎冰在海水里翻转,露出冰底黄黄的冰藻,看上去足有四、五米厚。
大块浮冰中,存在一条条相对脆弱的“冰间水道”,但如同迷宫一般复杂。如何开辟一条最佳航线,成为考察队的当务之急。
卫星遥感导航
为保障此次南极科学考察的破冰导航,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同组成了保障团队,利用先进的卫星遥感为“雪龙”号绘制航行路线图。
早在11月22日“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之时,北师大团队通过分析卫星资料就发现今年的冰情较往年严重,中山站东北方向的冰间湖变小,并且从普里兹湾海冰外缘到该冰间湖的200多海里范围内海冰密集度很大,船只通过难度大。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中山站、长城站有越冬观测人员,根据29日中山站卫星系统接收的图像,专家建议“雪龙”号沿着普里兹湾海冰外缘线向西南航行,选择穿过120海里的密集冰区,到达中山站外的开阔海域。
为确定具体航行路线,有关方面协调了国内的环境与减灾小卫星和风云2号卫星进行遥感拍摄,还订购了加拿大的雷达卫星资料。
往年,“雪龙”号从普里兹湾驶向中山站,通常是沿着中山站正北方向东经76度半方向航行。但北师大团队经过遥感分析,发现今年东经76度的区域为连片密实海冰区,而中山站的正北偏西方向尽管海冰也很密集,但仍存在着不连续的“冰间水道”,存在着通行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这些不连通的水道,他们认为最佳入湾切入点在东经73度、南纬65度附近,同时绘制了由14个点位组成的“航行路线图”。
“海豚”空中探路
11月30日,“雪龙”号按照路线图破冰前进。刚开始航行很顺利,由于海冰较为破碎,“雪龙”号甚至可以推着冰向前走。但航行到一半时,浮冰越来越大,最大的甚至超过上百平方公里,加上冰上积雪很厚,破冰难度很大,“雪龙”号需要通过不断绕行,才能避免与大冰块的正面接触。针对最新情况,研究人员又连续熬夜工作,给出了后半程110个航点组成的线路建议。
12月1日傍晚,连续阴雪的南大洋天空放晴。考察队临时党委决定让船上携带的“海豚”直升机起飞,进行空中探路。“雪龙”号船长王建忠和见习船长赵炎平,在空中通过GPS定位,比对航行路线图,确定了更为精确的航行路线。12月2日下午,“雪龙”号顺利抵达中山站东北方向的一个冰间湖,穿越冰间湖后,于19时26分顺利到达中山站外陆缘冰地带。
目前,考察队中首批15名队员已乘坐“雪鹰12号”直升机抵达中山站。(张建松)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