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鹞:“禁烟令”下失调的是官本位思想

02.01.2014  11:54

  12月31日下午,在河南省移民办,一位干部表示,他非常拥护国家出台领导干部公务活动中严禁吸烟政策。“不过这需要过程,不能着急。很多喜欢吸烟的领导已经养成了习惯,很难一下戒烟,这样身体容易内分泌失调。因此应该慢慢来戒,需要一个过程。”(1月1日《京华时报》)

  中央的“禁烟令”一出,老百姓无不“喜大普奔”,因为这不仅可以立即解决我们在公共场所饱受“二手烟”之苦的问题,还对于净化公共卫生环境、提高人们健康意识、树立领导干部形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是这个一举四得的好政策,竟被有些干部当成了身体内分泌失调的“导火索”,而拖延执行,或是阳奉阴违的表面上支持,背地里抵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抵触情绪,笔者认为,“禁烟令”导致内分泌失调是假,导致“官本位”思想失调才是真。

  “官本位”思想,其实就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这不是我国独有,但是由于国人受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致使“官本位”思想尤为严重。严格来说,这种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早年曾被丢弃,但是现如今,不得不承认,这种思想又确实存在于我国官场。这种思想,虽然在表面上被人唾弃,但在实际上为之顶礼膜拜而又乐此不疲的大有人在。而且,不管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总有一些人醉心于“官本位”思想而无法自拔。

  圈外人想进来,圈内人想向核心圈再进一层,但是仅凭空口白牙显然不行,送卡、送钱,除了少数人敢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以外,多数人还是要三思而后行。送酒或是其他礼品又太过招摇,于是,在这个时候,香烟的优越性就凸显出来。比如不太熟悉的人,见了面,扔下一包烟,下次再见,继续扔,扔的次数多了,肯定熟悉了。熟了的人,再扔一包烟,就显得小气,尤其是相当级别的领导,见面扔一包烟?实在拿不出手,那就扔一条烟。

  而且,中国人都有个“面子”情节,有时候到领导的办公室,并非有求于他,只是想打个招呼而已,这时候送出的,不是礼物,而是一种姿态,一种心中有领导的姿态。其实这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如在当年物资匮乏的时代,见面打招呼时问:“吃了吗?”就万事大吉了。到了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再凭此一问,肯定是不够了,随手递上一点东西,方显心意,这种方式在广东被称之为“手信”。无论当时是否有求于人家,为了日后再见好说话,这种铺垫的必不可少的,不然,在领导眼中你就成了不会办事的“边缘人”。

  于是乎,香烟在我国人情礼节中就扮演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上下级之间,因为烟可以变成共同进退的“战友”、同事之间,因为烟可以变成肝胆相照的兄弟、即便是陌生人之间,因为烟也可以变成无话不谈的朋友。而且,香烟的价格高低不一,便宜的几十元一条(这个肯定拿不出手),昂贵的数千元一条也有,既携带方便,又能掩人耳目,绝对是礼尚往来必备之佳品。

  退一步讲,不就是一条烟嘛,送者心中坦然,接受者更是心安理得,即便是被纪检部门发现,也很少有人去“纠结”这条烟的具体价值。但是,“禁烟令”一出,对于习惯于吸高档烟而又无需自掏腰包的领导干部来说,无异于打翻了他们“官本位”的思想,也禁了他们高档烟的来源,所以有人会拿“戒烟引起内分泌失调”当借口,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推行“禁烟令”,不能仅凭领导干部的自觉性,而是应该从祛除他们“官本位”思想入手,从迎来送往的小节抓起。而作为领导干部,要想将“禁烟令”落到实处,就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决不可越“雷池”半步。只有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一身正气,方能克服“官本位”思想,既然能克服这种思想,禁烟又岂能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