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雾染”误会引发的思考:理性不要被雾霾“污染”
近日一条网帖突然蹿红,该帖子称“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地下发现大型铀矿和煤炭资源,因为两者共存于同一地区,从而形成了铀煤,也就是煤中含有铀元素”;帖子又说,“空气中含有放射性元素铀是目前国内大范围雾霾的原因”。
于是,“核雾染”这个新词开始“走红”。“核雾染”真有其事吗?“核雾染”引发的全国大讨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燃烧煤不可能造成“核雾染”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陈晓秋指出,这显然是一场误会,燃烧煤不可能产生那么多的“核素”,更不可能造成“核雾染”。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核电链”与煤电链的能源与环境的比较评价工作。其中燃煤电厂是关注的一个主要环节。这项工作,基本摸清了原煤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与分布。到目前为止,“全国煤矿放射性核素含量数据库”共搜集和整理了来自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煤矿中的1014个煤样和879个矸石样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测量结果。通过对数据库数据的统计分析,全国煤矿煤样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都不足以对公众的健康构成威胁。
陈晓秋介绍,从世界上煤的利用情况来看,约有40%用于燃烧发电,10%用于居民生活,50%用于其他工业。煤在燃烧过程中排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及重金属化合物。按照物理形态,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可分为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煤中的铀含量很低,在燃煤过程中的污染并不严重。随煤一起燃烧后,铀在原煤中含量的80%以上留在了炉渣中,经除尘过滤后,随烟尘排放的仅占原煤含量的1%~2%。至于其他可能伴生的金属元素,在原煤中含量的50%以上留在炉渣中,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铀在空气中的放射性极其微量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森林介绍说,如果像帖子里说的“煤炭里含铀10%”真的成立,那么这个矿就是铀矿了,而且是富矿。从目前查到的资料来看,我国“铀煤”的铀含量基本上都在2%以下。
刘森林指出,天然铀到处都存在,空气、土壤、水及建材里都有。但是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来源是氡,铀是极其微量的。事实上,室外空气中氡和铀带给人们的辐射剂量都很小,其中铀的相对“贡献”更小。
刘森林指出,在我国北方的一些燃煤电厂煤渣场周围,过去确实出现过辐射场比当地本底辐射“稍微偏高”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原煤中天然放射性物质含量稍微偏高,以及在燃煤过程中,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富集所致。但不能说,这样的地区就是“高辐射区”。而且,我国也在加强监管这样的地区。
陈晓秋指出,近年来,人们对矿产资源利用活动导致天然辐射照射水平风险,有了进一步认识,正在逐步将其纳入监管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环保部于2013年发布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名录》的通知,对原矿、中间产品、尾矿(渣)或者其他残留物中铀系单个核素含量,每克超过1贝可的开发利用项目,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应当编制“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专篇”。要求监管部门通过严格的技术审查,判定其开发行为的环境影响是否可以接受,决定其开发行为是否能够立项。
加强雾霾成因分析和信息公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吴宜群建议,我国应当加强雾霾成因的分析和信息公开,让公众知道导致雾霾的排放物究竟是哪些,这样有利于减少一些不实消息的传播。
复旦大学教授庄国顺课题组从2000年开始监测国内大气颗粒物中的含量,发现北京和上海两地的PM2.5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排放和机动车排放。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的首席科学家贺泓认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至少超过10%。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潘涛认为,机动车排放对PM2.5浓度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一次无机气溶胶粒子,即直接排放的PM2.5;二是二次无机气溶胶粒子,也就是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PM2.5。
吴宜群认为,学界持续的研究,有益于把“谁在污染我们的空气”的原因讨论清晰,是很有意义的。“我建议,应当同时加强对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确定在怎样的污染情况下,人们容易患上怎样的疾病,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这样,污染源的情况搞清楚了,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搞清楚了,‘核雾染’这样的传说,就不会为公众所采信。”(本报记者 冯永锋)
评论
公众的理性不要被雾霾“污染”
最近,网上关于“核雾染”的谣言传得沸沸扬扬,称含铀煤矿燃烧后的放射性粉尘导致雾霾。若从科学常识和逻辑上仔细推敲,公众可以将这种谣言拒之门外。
很多人轻信“核雾染”谣言,究其原因,首先是近年来雾霾等空气污染严重,而雾霾的成分还有很多未知之处。另外,网络谣言中堆砌了“威尔逊云室效应”等貌似专业的名词,糊弄了公众。
“核雾染”谣言并非初次发生,也不是个案。现在,雾霾已经成为街头巷尾老百姓热议的话题。而随着雾霾的频繁出现,有些传言也越来越耸人听闻。例如有国外研究机构称,中国北方人因雾霾污染会比南方人减少5.5年寿命等。
如何应对这些谣言?首先,公众应多知道一些有关雾霾的常识,以提高对网上谣言的辨识度。专家分析,我国雾霾天气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超过了环境容量,冬季燃煤采暖、机动车尾气排放、化工产业挥发性有机物、农村燃烧秸秆等,都是导致雾霾污染严重的“元凶”。
其次,科学防护,减少雾霾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现阶段公众应该做的,是多掌握一些防护雾霾的常识:如雾霾天尽量减少户外锻炼,尽量减少外出,外出可戴棉质口罩来防护;外出回家后及时清洗脸部及裸露皮肤;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等。
另外,真正的专家应积极主动发声,做好雾霾的科普工作,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有关部门对于在网络上故意炮制雾霾谣言吸引眼球或谋私利的网文作者,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总之,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雾霾问题最终会迎刃而解。而在现阶段,公众的理性应首先不被雾霾“污染”。(记者 袁于飞)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