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谱区力推基层民主协商“落地有声”

07.03.2016  11:42

  变“替民做主”为“让民做主

  小区无休闲坐椅、公交线路班次太少、青云谱路无路灯、江铃厂区烟囱排烟污染环境……通过基层民主协商,一件件百姓关心的大小事都得到了解决,居住在青云谱区的居民幸福指数大幅上升。

  “民情议事会”开在社区庭院中

  “就像生活在‘人间仙境’一样”。这是早些年居住在青云谱镇惠民社区的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原来,惠民社区所管辖的惠民机械厂住宅小区内,一些居民经常捡拾柴火在屋门口生柴火炉子,呛人的浓烟,弥漫在小区内久久不能散去,如同“人间仙境”,居民出行都戴着口罩和帽子。为此,居民间的一番“唇枪舌剑”在社区的民情议事会上展开。

  “这么多年都习惯了生炉子,捡柴火不仅方便而且省钱。”80岁的老人于瑞花坚持要生炉子。“生炉子不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还影响周边环境”、“作为党员,我愿意带头把家里的炉子收起来,并配合社区做好上门上户劝导工作”,反对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激烈的争论不可避免,但有沟通就有理解。经过5次商议,最后达成一致决定:利用7天缓冲期,让生柴火的居民处理各自的柴火问题,不再搭柴火炉。现如今,这里的百姓走出“人间仙境”,走进了一个生态、文明、和谐的“人间天堂”。

  “现在大家都不生炉子了,环境好了也安全了,住得越来越放心,社区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呀!”在小区居住了20多年的王大妈见证了这里的变化。

  “社区繁杂的事务能够如此顺利地解决,都得益于区里推行了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社区主任熊艳感叹道。过去,尽管社区工作人员费尽心思地协调社区矛盾,但总是因为当事人间消息不对称,常常招来误解不说,社区的矛盾也没法得到解决。

  基层民主协商有效打通了居民诉求与政府决策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协商议事权和决策权,让矛盾双方有了平等的沟通平台,让群众和相关利益方成为议事的主角,真正实现了群众的事情让群众自己商量着办。

  “民情接待室”设在百姓家门口

  为保障基层民主协商见实效,青云谱区积极强化机构、人员、经费三重保障,在81个社区(村)都成立了民情理事会,将其作为基层民主协商的常设机构,负责工作的整体推进;由街道(镇、园)挂点领导担任名誉理事长,社区(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理事长,将业委会主任、物业公司负责人、威望较高的居民、网格员、部分楼栋长、居民代表、老党员、社会组织法人代表等纳入理事会,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区财政每年整合民情家访专项资金220万元助推基层民主协商工作。

  何坊东社区何家巷由于化粪池年久失修坍塌需要重新建造化粪池,居民来到“民情接待室”反映要求解决,但第一次议事协商以失败告终。之后,“民情家访”挂点领导召集何坊东社区党委书记洪玉兰和三店村委会主任万文卿协商,并向有关部门反映请求帮助,经过多方联系与协商,昌南物业公司同意免费承担后续疏通维护工作,何坊东社区同意承担1000元补偿村民铺设管道费用。“正是有了‘民情家访’与基层民主协商完美结合,才共同解决了群众困难,相关领导的积极参与引导更是让百姓感到可信、可敬。”社区主任洪玉兰认为,正是因为采用了“民事、民议、民决”的基层民主协商方式,才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小区内、巷子中”。

  中支桥社区中大紫都大门口装修垃圾临时堆放点改建成停车场;灌婴社区垃圾死角变身休闲健身场所;青云社区废弃泳池被改造成休闲广场......一个个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难事杂事、大事小事通过召开民主听证会、议事协商会、民主评议会,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变“替民做主”为“让民做主”而得以解决。

  通过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多领域、多层次的协商对话,增进了基层民主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群众利益诉求的渠道,基层民主协商在青云谱区“落地有声”。

  戴军 记者 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