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江西吉安青原区:机制创新走活小农水建设一盘棋
□ 刘茂林
四月春茶香,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这片红土地上处处春意盎然。26日,笔者驱车从城区出发,直奔该区东固畲族乡,车窗外的农业科技园、无公害蔬菜基地、家庭农场,一个接着一个,目不暇接,形成了青东公路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青原区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化蔬菜基地15个、农业合作社9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获得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个,2013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308元。这一喜人的变化,得益于该区实施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2010年以来,该区通过创建筹资筹劳机制、质量监督机制、工程管理机制,走活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这一盘棋,4年筹资15750万元,改造大小灌区55处,衬砌渠道865多公里,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8.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59万亩,有效灌溉率达96.26%。
创建筹资筹劳机制
小农水点多、线长、面广、基础差,长期以来,农民期待改善。“水源工程建好了,下面的渠道破破烂烂,一路漏水。渠道修好了,水源工程不行,引不来水灌溉。”富滩镇古富村村支书陈志和对此颇有感触。
面对大投入机遇,青原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对涉农项目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资金,一盘棋推进小农水建设。4年来,该区整合水利、农业、国土等资金5175万元,摆脱了“来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困境。该区年均安排100万元以上奖补资金,按项目投资10%~20%的奖励标准,鼓励群众修建小农水设施。与此同时,该区实行“一个产业项目、一名区领导联系、一个部门单位帮扶、一个专班跟进”的工作机制,通过项目资助、责任帮扶的途径,支持企业、农场、合作社等兴修小农水设施,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对自己能上劳力的建设项目,青原区决不花钱请施工队伍。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一事一议政策,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疏浚渠道、整治土方。据统计,4年来,该区政府投入13525万元,带动全社会水利投资15750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21.3万个工日。
创建质量监督机制
“青原区的小农水设施质量总体很好,放水口、沉沙池、下田坂好用实用,没有花架子。”2014年1月14日水利部专项检查组组长、长江水利委员会农水局副局长肖翔在青原区进行3年绩效考评时给出了如此评价。
百年大计,质量为先。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该区把好“三关”:一是把好勘测设计关,聘请有资质的单位按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勘察、设计,优化设计方案、施工方案;二是核定单价,控制总价,压缩建设成本,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三是把好招标投标关,设立前置条件,纠正不合理的条款,防止鱼龙混杂的施工队伍进场,源头上确保工程质量。
同时,该区还抓好施工调度,建立“零报告、周调度、月评比”制度,要求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农民义务监督员每天汇报一次情况;每周五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农民义务监督员进行现场观摩,解决施工难题;每月开展一次质量评比活动,让施工单位相互比、互相学,创先争优。推行“工程试建”办法,由施工单位试建一个样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发现U形槽摆放不直、转弯不平顺、勾缝不到位等问题,立即要求停工整改。
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该区强化“四项监督”:一是制度监督。对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的项目,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建设单位不得拨付工程款,不得进行竣工验收。二是群众监督。从项目区选聘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热心公益事业的村干部、老党员、退休人员等担任义务监督员,全程参与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重点环节,做好施工质量控制。三是技术监督。建立行政责任人、管理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负责制,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项目法人、一个技术组、一套方案,保证设计指标落实到位。四是审计监督。对审计核减比例超过20%(含20%)的,或工程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的施工企业及责任单位,一律列入黑名单,两年内不得参加青原区水利工程招标投标。
创建工程管理机制
“有了这一本证书,咱老百姓心里踏实了,把小农水当作自家事管!”富田镇花岩村农民用水户协会会长胡寿增拿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移交书高兴地告诉笔者。
小农水定权,人定心,青原区小农水设施管理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近年来,该区进一步深化了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制定了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管护办法,按照“谁受益、谁管理、谁负担”的原则,将建后小农水设施全部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企业单位、种粮大户等管理,然后办理产权移交证书,实现产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合一”,极大调动了社会群众的积极性。
该区按照同步申报、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的要求,以村为单位,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78家,落实农民会员3.4万户,管理农田面积16.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4.86%。此外,该区建立村级水管员制度,每个村落实1名水管员,负责村级小农水设施巡查、维修和保养,实现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