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民生态——青原区生态护坡技术推广应用纪实

13.03.2015  00:04

      夏日的傍晚,漫步在赣江梅林堤上,平整的坡面,青青的草坪,充满了生机。此处,成了人们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2011年,青原区大力推广应用生态护坡技术,还生态于民。通过3年来的持续发酵,如今该区的堤防、河岸、水库大坝穿上了“绿衣裳”,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水利生态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生态护坡应用到了工程建设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洪水灾害破坏力的加大,以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矿山开采,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许多地方形成光秃的岸坡和无法恢复植被的岩土石坡。青原区水务局工程师王桂秀介绍说,以往的水利建设,习惯采用边坡加固技术,这一做法仅可保护水土流失,但谈不上对生态环境有保护作用,过度硬化甚至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中,护坡工程是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堤防、河岸、水库大坝护坡。王桂秀表示,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及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生态护坡技术开始推广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2011年,该区在全省率先把生态护坡技术应用到梅林堤应急整治工程上,其中迎水坡设计为网格生态护坡,背水坡设计为草皮生态护坡。

 

      据介绍,生态护坡技术就是综合运用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技术,兼顾考虑生态护坡功能、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等因素,对斜坡和边坡进行支护,通过植物根系的力学效应涵水固土,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使岸坡更加稳定,防止水土流失,保障行洪安全;同时还可以改善环境,降低噪音,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减少对环境污染,保护生物的多样化。

 

      梅林堤位于赣江右岸、青原区城区,全长5.68公里,保护面积7000多亩,为吉安市的重要城市防洪工程之一。迄今为止,该区累计完成梅林堤生态护坡3公里多,生态护坡面积达3.83万平方米。

 

五道关口把好生态护坡质量

      目前生态护坡技术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护坡技术。梅林堤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是将迎水坡设计为边长30厘米的C15砼预制六角块网格生态护坡,厚度为10厘米,内空为Φ250,空格内种植草皮;背水坡采用本地草皮生态护坡。

 

      流程看似简单,操作并非易事。该区从源头抓起,严把五道关。一是把好材料关。制作网格生态护坡的砂、卵石、水泥等原材料进入预制厂之前,必须进行质量检测,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不得进入制作车间,保证产品质量。二是把填筑土料关。土方填筑要反复碾压,然后进行土方试验,使压实度、渗透系数等指标达到设计要求。三是把好堤防整坡关。沿堤防轴线每10米设计一个断面放一个样,对弯曲地段加密放样,然后用弧线连接,拉线进行整坡,确保堤防平整顺直,转弯处平顺连接。四是把好预制块铺设关。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严把质量关,不合格的预制块不得进入工地,对铺设不平整的,坚决要求返工。五是把好草皮种植关。3—5月期间天气不热,雨水较多,最适合种植草皮,养护也简单,几天洒水1次,5月份以后的草皮养护则需加强,每天洒水1次,进入秋天后,每天洒水2次以上。

 

      王桂秀表示,为了确保生态护坡质量,施工过程中,该区在每道工序上都安排测量员和施工员现场指导,落实设计要求,做好质量控制,保证加固工程位置准确,尺寸符合设计要求,质量符合规范标准。

 

生态护坡技术全面推广应用

      梅林堤所采用的砼预制网格生态护坡技术,使工程护坡结构与植物护坡有机结合,形成网格与植物综合护坡系统,既起到护坡作用,又恢复了生态、保护了环境,效果非常好。这种新型护坡技术,工艺简单,经济实用,见效快。

 

      生态护坡的好处,渐渐显露出来,如今梅林堤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王桂秀说,2013年该区把生态护坡技术推广到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对河岸采用生态护坡,整体效果美观,护坡功能很好,经受住了2014年的大洪水考验;2014年又在河岸护坡工程上使用。

 

      王桂秀表示,至今为止,该区的生态护坡技术仅应用到部分堤防、河岸、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据了解,该区共有大小河流30多条,河岸线378公里,小型以上水库54座,小山塘430多座。

 

      根据规划,下一步,该区将把生态护坡技术全面推广到水库大坝迎水坡正常水位以上和大坝下游护坡工程,以及公园、园林、公路等工程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生态护坡技术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