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文化生态旅游业互融互动

12.11.2015  13:32

传承文化血脉  守护绿水青山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延伸,两者如影随形,相得益彰。近年来,面对丰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历史遗存和良好绿色生态,青原区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等优势,从“保护、传承、坚守、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努力把无形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探索一条文化生态旅游业互融互动之路。


  青原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启动了一系列抢救性修复工程,尽最大努力让这些厚重和灵动的历史遗存重放光彩。在原景修复过程中,按照最低干预原则,对区内文化遗存进行集中修复和整治,使其恢复原貌。近年来累计筹集投入上亿资金用于渼陂古村、富田古镇、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阳明书院、文丞相祠等抢救性保护维修。同时。坚持规划管理原则,对文化遗存较为集中的镇、村编制了保护开发规划,将保护区内原住居民利益纳入保护规划整体考虑,增强文化自信和保护的意识。此外,加大名录管理,通过群众“”、专家“”、政府“”、社会“”,将文化遗产有序列入保护名录体系。成功申报了文天祥墓等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渼陂古村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横坑等5个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东固传统造像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址群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彻底改变了建区之初没有“国字号”文化品牌的状况。


  存古鉴今、古今相映。庐陵先人在村庄选址和住宅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秉承这一理念,他们深入挖掘最具代表的庐陵文化和绿色生态元素融入美丽青原建设之中。投入资金4.6亿多元,在青东公路沿线72个行政村,开展集红色文化、庐陵文化展示和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古镇(村)新村于一体的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建设,完成沿线绿化1万多平米,庐陵风格立面改造近80万平米。富田镇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推进古村新镇、古村新貌建设,完成了圩镇改造、古村维修保护等四大类116项创建工作,打造了集大气、正气、灵气、雅气、秀气、祥气“六气合一”的“古村新镇”示范片。如今,走进青原,处处彰显“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风情。


  主动融入江西旅游强省和吉安市“三山一江”战略,按照“全域规划、全线打造、全民参与”的思路打造全域景区。一方面,做足景区文化味。围绕“醇美青原”这一主题,青原山景区着力挖掘佛禅文化、理学文化内涵,已成为吉安城市花园;富田景区唱响“文天祥”金字招牌,打造正气精神家园;渼陂古村景区以庐陵文化为精髓,打造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东固景区充分借力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影响,打造集展示红色经典、体验畲乡风情、感受知青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景区。同时,陆续新建、恢复了一批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景观,被誉“西江杏坛、东南邹鲁”的阳明书院建成开馆,历经“三建三毁”的富田文丞相祠复原工程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布展,全域大景区实现了3个4A级、1个3A级的总体布局。另一方面,打响旅游文化牌。将渼陂旅游文化节、陂下民俗文化节、东固二月二庙会等“三节合一”,连续五年举办“庐陵文化旅游节”。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栏目在富田拍摄与黄金周期间在全国的热播,加之各景区适时推出了吉安版的《爸爸去哪儿》体验游与乐游青原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仅“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19.33万人次、门票收入322.45万元、旅游收入7388.3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65%、36.71%、39.34%。


  充分挖掘利用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努力让它们“”起来。在文化展示上,成立了4个专门的文化研究机构,修复了100余处革命旧居旧址,新建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东固革命烈士陵园等一批“红色工程”、“正气工程”,让世人重温历史故事、感受文化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在对外交流上,先后举办了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纪念青原山净居寺建寺1300周年、纪念行思诞辰1340周年等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承办了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全国红色导游员讲解员培训班等全国性研讨活动,使文化旅游成为对外交流、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在干部教育上,坚持以苏区作风和正气精神为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让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文化和正气文化的洗礼,以良好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建设正气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