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青山湖区:在城与村的碰撞中融合

14.06.2015  12:43

  城与村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然而,随着如今城市的快速扩张,一些近郊的农村迅速被城市“包围”,“城中村”改造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作为南昌市曾经的郊区,青山湖区“城中村”数量多达44个,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是全市城中村数量最多、体量最大的城区。人口混杂,治安形势严峻;环境脏乱,基础设施落后。面对这些“城中村”特有的痼疾,青山湖区近年来通过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的创新,使以往“蓬头垢面”的“城中村”,逐步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不光实现了与城市的有机融合,甚至还成为城市建管的点睛之笔。

  既有城市物管,又有村民自管,实现“土洋结合

  “城中村”之所以在治安和环境上,与周边城市现代化社区存在明显差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手段落后,基本上沿用的是农村传统的粗放型管理。但是,当记者于近日走进青山湖区京东镇塘南村这个典型的“城中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这里,随着卫生清扫外包给了专业保洁公司,主要街道实现了一天“两大扫、两冲水”,街面卫生有了明显变化。在这里,随着驻村警务室和村里共同组建了专职巡防队伍,实现日夜巡逻,治安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在这里,随着把过去分散在各条街道的小摊小贩,集中到专门开辟的临时摊点引导区经营,秩序也有了明显改善。这些都得益于塘南村把城市物管的理念引入“城中村”的管理上来。

  然而,对于“城中村”来说,由于完全意义上的城市物管费用较高,村民难以承受,全盘照搬必然水土不服。为弥补“城中村”准物管与城市标准物管之间的差距,塘南村巧妙借助村级组织推行村民自治的优势,发动村民参与管理。在环境卫生方面,为弥补服务外包的不足,广泛开展“动手扫家院,联手美家园”活动。通过卫生评比、张榜公示、表彰奖励,鼓励村民主动清洁并保持好自家周边的环境卫生。在塘南村“香港街”,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个公示栏。公示栏上,沿街每家每户的环境卫生状况经评比后,都标记着不同的颜色。谁好谁差,一目了然。有了公示栏带来的压力,这条街保持了良好的卫生环境和经营秩序。

  像塘南村这样,在青山湖区不少“城中村”,“土洋”结合的准物业管理,既改变了“城中村”面貌,实现了“城中村”管理与城市管理的对接;又根据各自实际,因地制宜,打破了“城中村”推行全面物业管理所面临的资金和基础设施瓶颈,使城市的现代生活方式得以不断消融“城中村”这道无形的围墙。

  既能挪得出去,又能引得进来,实现“空间转换

  整体拆迁改造,是让“城中村”走向脱胎换骨最有效的方式。然而,与一般城市社区的拆迁改造相比,“城中村”的拆迁,既要解决好村民的安置问题,又要解决好村级产业的发展问题,难度更大。

  记者在月坊综合性住房小区建设现场看到,一栋栋高层安置房正在拔地而起,2017年6月小区建成后,附近月坊村的村民就将陆续搬入这个车库、幼儿园、绿化等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尤其令记者感兴趣的是,在这个安置房小区里,未来还将配建15%至20%的产业用房,专门用于解决月坊村整体拆迁后村级产业的发展问题。

  既能把村民顺利挪出去,又能把产业有效引进来。青山湖区利用“空间转换”,把旧城改造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拆一个村,富一个村”,让“城中村”的改造不再是一道难题。

  借助这一做法,在前两年完成200多万平方米旧改、棚改任务的基础上,今年,青山湖区遵循“集中连线成片”的原则,采取边签约、边拆迁、边安置的模式,通过发挥市场作用,实现安置和产业的有机统一,重点抓好沈桥村、工人新村等4个“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大力推进罗家和昌东两个片区的旧城改造;力争今年征迁面积突破140万平方米。同时,加速推进五联村、桃湖村和月坊村综合性住房小区等5个安置房建设项目。最终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全区44个“城中村”的改造。(记者 殷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