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区干部转作风服务群众蔚然成风

28.05.2015  15:14

融入群众接地气解民忧

  “以前很少看到党员干部在我们社区服务,现在党员干部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服务社区、服务左邻右舍……”青山湖区塘山镇上坊路社区书记刘和平这样描述在职党员进社区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

  今年以来,青山湖区以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百千万行动”等为载体,组织党员干部通过进农家、听民声、察村情、办实事,将为民服务“触角”延伸到最深处。

   八小时之外每名党员都有一个服务岗

  “党员干部直接在家门口服务我们,越来越‘接地气’了,这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和党员干部的距离,感情也越来越深了。”提到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南京西路南社区居民都竖起大拇指。

  “胡大爷,我给您买了些药,记得一定要按照上面的要求服用。”青山湖区罗家镇中心卫生院医生刘光亮在其所居住的京东镇南洋花园社区认领了医疗咨询服务项目。

  刘光亮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在社区开展义诊。76岁的胡大爷有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高血压病史,由于患病多年,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刘光亮对老人的情况特别关心,每次到社区开展义诊时,都带一些药给他。遇到了节假日还会带一些大米、食用油给老人家。为让老人家能随时找到他,他把手机号给了老人,嘱咐老人有需要就直接打给他。有一次,晚上8点多,外面下着大雨,刘光亮接到老人来电,称他老伴头晕呕吐。他听说后赶紧冒雨前往,经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并及时治疗,老人家的病情明显好转。

  青山湖区通过让社区在职党员公开党员身份,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员身份进社区、作用发挥进社区、监督管理进社区”。目前,全区已有1065名区直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登记报到。活动中,设立在职党员服务岗,结合在职党员所在单位职能、工作性质和专业特长,将为报到的在职党员设立服务岗,专门协助社区和居民解决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

   万名党员下基层听民声办实事

  “老人家的房子是危旧房,已不能住人,要想办法解决老人的住房问题,这个耽搁不得。”在昌东工业园京川村,村里一孤寡老人的危旧房引起了青山湖区挂点帮扶领导的注意。村里召开了协商民主会,一致通过要帮老人家重建房子。

  这只是青山湖区开展“百千万行动”的一个例子。今年4月初,青山湖区启动了“百千万行动”,切实解决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造联系服务群众新品牌。开展“百千万行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通过结对帮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走访、家访,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架起党群、干群的“连心桥”。

  活动中,青山湖区广大党员干部将带头经常性深入基层一线,走访生活困难户,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资助。对经济欠发达村,帮助其找准经济发展薄弱原因和发展瓶颈,从政策扶持、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引进产业项目等方面入手,积极培育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增长点;对帮扶的社区,将积极帮助社区解决办公经费、办公用房等方面的困难,同时,指导、扶持社区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增强造血功能。

  据了解,从2015年起,青山湖区财政将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各镇、园区每年要安排不少于100万元,并每年按20%的比例递增,为“百千万行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五零”工作法破解“事难办、难办事

  “以前在社保窗口办理退休手续需要半天到一天时间,现在只要材料齐全,半个小时内就能办结,方便了群众。”湖坊镇的一退休干部说。

  “门难进、人难找、事难办”,是不少群众去机关办事时的亲历。一些复杂事项由于牵扯到多级多个部门,让群众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跑断腿”。青山湖区在全区推行“服务零距离、办理零推诿、办结零超时、工作零差错、违规零容忍”“五零”工作法,让群众、企业办事不再难。行政审批方面,该区出台了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管理办法,将窗口人员考核纳入行政服务中心日常管理。同时,全区各窗口单位都实行审批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减少“群众跑腿”环节;信访接访方面,青山湖区积极推进变“领导接访”为“领导约访”制度,打破了过去“交办、转办、督办”的传统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领导接访机制的功效。“有了信访约访制度,我直接可以找分管房屋征迁的区领导,反映的问题当场就可以答复,不用再跑来跑去。”青山湖区塘山镇永红村被征迁户熊辉说。

  (熊焕明 首席记者 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