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纪实

16.05.2016  04:47

   城乡统筹绘新图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乡发展如何一体化?

  青山湖区长期顶着“半城半乡、不城不乡”的帽子,城乡一体化的问题短板也较为突出。近年来,青山湖区坚持以人为本的转型思路,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通过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实现城市畅通工程,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又结合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由村民向市民转身

  破解城乡“二元”矛盾

  362个自然村,超过600万平方米的农房建筑面积,23万被征地农民……作为我市城中村数量最多的城区,青山湖区的“城乡二元矛盾”凸显。为有效化解这一矛盾,这些年,青山湖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城中村居民征迁安置既不停留在简单的经济补偿上,也不做“一锤子买卖”,而是从被征收户最关心的根本性问题入手,构筑起就业、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四大保障线”。

  在依法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的大前提下,该区优先保证原村民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费用由政府、新的经济组织和原村民个人按照比例承担。在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后,政府部门将其统一纳入城市就业管理范围,因城中村改造而增加的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原村民。同时,让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保障条件的原村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彻底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扶持有条件的城中村将村级产业与城市发展接轨进而推动实现农民的股东化,这是青山湖区的又一创举。湖坊镇进顺村在全省率先进行了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改革,把45%的股份量化配送给村民。去年,该村单个股民分红最高达11110元。这样的转变,让普通市民看着都羡慕。

  由城郊向城区跨越

  加快城市化进程步伐

  如何让城中村融入城市,促进两者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整体征迁改造,是让“城中村”走向“脱胎换骨”最有效的方式。然而,与一般城市社区的征迁改造相比,“城中村”的征迁改造既要解决好村民的安置问题,又要解决好村级产业的发展问题,难度更大。

  在月坊综合性住房小区建设现场,记者看到,一栋栋高层安置房正在拔地而起。据介绍,2017年6月小区建成后,附近月坊村的村民就将陆续搬入这个车库、幼儿园、绿化等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尤其令记者感兴趣的是,在这个安置房小区里,未来还将配建15%至20%的产业用房,专门用于解决月坊村整体征迁后村级产业的发展问题。

  既能把村民顺利挪出去,又能把产业有效引进来。青山湖区利用“空间转换”,把旧城改造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拆一个村,富一个村”,让“城中村”的改造不再是一道难题。借助这一做法,在前两年完成200多万平方米旧改、棚改任务的基础上,今年,青山湖区遵循“集中连线成片”的原则,采取边签约、边拆迁、边安置的模式,通过发挥市场作用,实现安置和产业的有机统一,重点抓好沈桥村、工人新村等4个“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大力推进罗家和昌东两个片区的旧城改造,力争今年征迁面积突破140万平方米。同时,加速推进五联村、桃湖村和月坊村综合性住房小区等5个安置房建设项目。最终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全区44个“城中村”的改造。

  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迈进

  做好产业转型大文章

  城乡一体化不仅意味着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转型,更鲜明的特征还在于产业与城市之间的融合。

  一直以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和食品医药是青山湖区的传统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5.5%。然而,这些传统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利润率低、竞争力弱,而且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的双重压力。

  如何做好产业转型这篇“大文章”,成为青山湖区上下努力的方向。为此,该区坚持“二产三产并举、双轮驱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各类专利申请量突破4000件,位于全省县(市、区)前列。冶金建材、针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服务外包、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方兴未艾,商业商贸、文化旅游、市场物流等服务业势头强劲。华安699文化产业园成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好吖好电商产业园被评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园。特别是电子商务产业异军突起,呈现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爆发式”发展态势。全区产业结构比由0.6:75.5:23.9调整为0.2:65.2:34.6,正在加速由城郊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行走在转型的路上,青山湖区的步伐越来越矫健。

  李鸿发 首席记者 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