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青山湖区由“郊”到“城” “腾笼换鸟”解决“成长烦恼”
这些年,南昌城区迅速东扩,青山湖区开始由“郊”到“城”转变。一方面给青山湖区带来了人气、商机、物流等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另一方面早年依靠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青山湖区,遭遇“成长烦恼”。
“青山湖区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区74.2%的经济总量,贡献了84.5%的财政税收,提供了74.5%的就业。”青山湖区委书记陈匡辉说:“民营企业在青山湖区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总体上却呈现企业分散、工业经济结构单一,亩均贡献率低。”
众多“小企业”挤占城区
2010年9月15日,5路公交站台“郊区政府”站名更换成“青山湖区政府”,从那时起,青山湖区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原来的城郊地带转变为城市副中心地带,湖坊、塘山、京东三镇和上海路、青山路街办已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主城区。
然而,3月2日,记者在上述地区调查发现,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国有企业、城中村、村级产业园挤占了城市空间,与城市规划、功能、定位、形象等极不相符。目前,该辖区范围内有华安针织厂、鸿雁摩托车厂、阀门厂、手表厂、毛巾厂等国企100多家,占地约5000多亩;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近1万亩;有村级产业楼项目62个(90栋)、产业园(工业园)27个,占地面积1800多亩。
青山湖区民营科技园地处青山湖大道,这里集中了南昌市较大数量的民营企业。2002年,某针纺企业在此购地1500亩,10多年下来,开发强度不到40%,投资强度每亩只有13万元,每年税收只有几十万元。“一定程度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民营科技园相关负责人坦陈,民营科技园早些年在开发起步时,由于招商引资片面追求速度和体量,引进了一些粗放的“大块头”项目。这些项目普遍存在发展质量效益差、亩均贡献率低、占地面积大、投资强度小的问题。
双重因素致企业“腾笼换鸟”
据统计,青山湖区民营企业数量达29458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2.2亿元,完成增加值300亿元,实现税收37.7亿元。当前,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青山湖区以往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成本优势正在弱化,要素紧缺、银根紧缩、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瓶颈问题正在凸显,青山湖区一大批传统工业企业为了盘活存量资产、获得更大的利润,迅速向昌东、小蓝等地外迁以降低成本。
“统一、泰丰轮胎、方大特钢等工业企业都在计划搬迁。”陈匡辉说:“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哪里本小利大它就往哪里去,这是资本生存的基本法则。”
与此同时,青山湖区企业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设备更新等内在要求,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据陈匡辉介绍,青山湖区的针纺服装企业有700多家,可95%以上集中在贴牌这个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出口依存度高、抗风险能力低。目前,只有华兴针织等6家针纺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其他不少针纺企业正在寻求向服装创意等附加值高的领域转型。
借机,青山湖区提出加快民营科技园、辖区国有企业、镇村产业园“退二进三”、“退低进高”、“退小进大”。通过异地置换、回购补偿、关停并转等方式“腾笼换鸟”。
多方面对腾笼企业进行保障
现实问题是,“腾笼换鸟”是否会对青山湖区经济发展“急刹车”、“急调头”;是否会“笼子”腾出来了,想要飞的“鸟”飞走了,想要换来的“鸟”却换不来?
为此,青山湖区将从空间布局、产业导向等层面来实施这一轮的“腾笼换鸟”:一方面,加快实施旧城改造,引导建城区范围内的国有企业、村级产业有序“腾笼换鸟”、“退低进高”、“退小进大”,把空间腾出来,打造一批与城市形态相适应的都市型产业。另一方面,大力拓展新平台,全力打造临江商务区、昌东工业园区、幸福渠流域起步区、罗家片区“四大平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腾笼企业进行保障。”陈匡辉说:“我们初步考虑,在昌东工业园区切出一块200亩左右的成熟地块,规划建设小微企业产业园,建造一批标准厂房,通过厂房低价租赁及财政补贴,引导青山湖区村级产业园和散落在各镇(街道、园区)的中小微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
目前,青山湖区的华安针织厂就成功转型为融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为一体的699文化创意产业园。同时,针对三产比重偏低、带动力和辐射力不强等问题,青山湖区研究制定出台加快发展总部楼宇经济、电子商务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政策。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