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青年人何以渴望回到“体制内的家乡”
逃离或者逃回,北上广成了不少年轻人烦恼的话题。有人说,不是不想回,而是回家之后想要过得好。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65774人参与)显示,89.3%的受访者有过回老家(特指二三四线城市或县城)工作、生活的念头。同时,63.3%的受访者发现,年轻人回乡就业,大多倾向于进体制内单位。(3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每个成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那时候我们最大的憧憬就是为得到某件东西而孜孜以求苦等时间的变化或大人们的恩赐。每当大人们满足不了我们时,我们也许在为大人们的行为与能力打着一个问号?原来大人们也有许多做不到的事情啊!等我以后长大了,绝对比他们要强,对待自己的孩子要比他们强得多,要啥给啥,绝不拖延。那个时候的孩子,都是听着田震的《好大一棵树》度过的,我也不例外。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不服……”,这首歌肯定写的是长者,那种胸怀是我们至今难以割舍的,这也是急切盼望成人之后担当的写照,反观我们现在的青年人,无论是成家立业,还是独自拼搏,有多少能够做到?不知何时,兴起的公务员热,很多的大学精英青年们都渴望为之一搏,甚至将其视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听到这些,心中不禁莞尔一笑,这些可靠么?时间会给予多少考的机会?虽然看似青年们的励志目标有些荒谬,但何尝不是现实所迫?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压抑着太多的人成长,究竟有多少是通过商业炮火的洗礼而重生,在北上广漂泊的年轻人们,虽然看似面貌还无几,但往深里发掘,究竟有多少人可以自豪地说,我已落地生根,请注意,这里的落地生根用国人的话解释,就是买房(无关全款或月供)、工作稳定,面对很多压力所在,生活所迫,青年人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解脱,回家,发自回家的渴望,从里到外的蔓延。
很多青年都来自于三四线城市,这里工业不发达,商业基础薄弱,只有土地种植和仅有的一些赖以生活的商店之类的经营,如果说看见城里人在忙活,也许就是那种体制内上班的人们和另一些服务于这些人生活的人们在为城市而忙活吧!话有些片面,但也从侧面透出,三四线城市的确差强人意,难免让很多欲返乡青年无所适从,但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现象都在转变,正如我们的城镇一体化,农村也有了别墅,农村人也有了小轿车,县城里也有了摩天轮…….,其他还有很多很多,接踵而来的,我们的城镇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会多了起来,最重要的是,青年人,你们的自信和能力,准备好拿出来迎接这挑战了吗?
一二线城市的光怪陆离,满大街的川流不息让人有点应接不暇,尤其是从底层迈入这个生活氛围的青年们绝对是个不小的冲击,好在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好在适应很快。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很多青年人每天的城市工作几乎就是两点一线中度过,以北京为例,很多青年都是早起5点30洗漱完毕,从家出门赶到各自的地铁站口,这个时间大约是早起6点左右,接下来就是1个半甚至2个小时的行程需要在地铁上度过,8点开始正式上班,期间也许有咖啡时间,但请注意,这里都很紧张,十分钟完毕,中午12点午餐后,可以休息至1点半,但只能在仅有箱子大小的属于自己的电脑办公桌上趴着,下午工作至4点半以后,再从公司出门坐地铁回家,又是1个半或2个小时的行程,这样的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许这是造就了许多酒吧晚上爆火的原因之一。但就是这样辛苦工作,始终却看不到扎根的光芒,一个大城市的房价,就能让无数青年人折腰,结婚贵、养孩子更贵,一个学区房,十几平,也许就是大几百万元,城市资源虽丰富异常,但并不是平常草根人能够享受的起,这也让很多务实的疲于奔波年轻人动了回家工作的念头。
社会上还有这么一种认知,好像对于现在的青年人来讲,只有考上公务员才是有进取心的表现,某君在一次饭局上,对领导酒后吐真言:“我来这里就是为了混日子,准备国考,去做公务员的”。领导对他的表态相当赞同,拍拍他肩膀说:“好好考!”还有就是越是贫穷地区,越是看重公务员,很多青年回家后,亲朋好友都会问身边事,问的最多的是“干啥工作,收入怎么样?如果是公务员,亲朋们看你的眼神和跟你对话的语气都会有所转变”,甚至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语重心长地建议年轻人回中小城市去,声称“回去说不定当上县长了,现在北漂漂了十来年什么东西都没漂出来。”久而久之,很多青年人自己也就自认是这么回事了。
经历了一二线城市的搏斗挣扎,青年们已经把青春斗志打磨给了城市的奔波,回家的人大多已是伤痕累累、身心俱疲,回来就是疗伤的,公务员的安逸和待遇丰厚无疑对了他们的口,再加很多关系错综盘砸,只能找这样工作下手了。但请回家的人好好想想,为啥青年农民工们都进城了?我们却回来了?我们这一代缺少了什么?为生命,为生活,为自己的亲人,为自己的城市一搏的青春豪迈去哪儿了,如果这个支撑丢失了,即使回家的你作为又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