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国:“全民高考焦虑症”应该悉心聚集

09.06.2014  12:14

  我们就像我们批评科举制度一样,不断的批评着高考,年复一年。

  其实《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是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知识青年,我们甚至也需要这种精神。中了举人,兴奋至极的有点疯癫也没有什么,并不是所谓“科举制度”迫害,那个时代而言,科举制度是遴选人才的有效方式。不妨坦言,正是“科举制度”成就了范进这样的知识青年。吴敬梓的科举时代看,考上举人的多了,不就一个范进“兴奋过头”了吗?

  6月8号的《北京青年报》发了一个社论。“一考定终身”直接破坏了基础教育的生态,让本该丰富多彩的基础教育沦为应试教育,其弊端已昭然若揭。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考的关注日增,“让高考回归平常,让学生平静应考”,这样的理性声音在全民高考焦虑面前,显得格外单薄。高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到了“全民焦虑”的病态,《北京青年报》似乎并没有言过其实。确实,举国而言,对高考的关注度每到这个时候,都是热情的高涨。

  但热情的为高考呐喊,默默的为高考祈福,不是什么焦虑。无论社会,家长,城市管理者为考生做出什么样的“莽撞”行为,都不是什么“焦虑”。就算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不和谐”的事件,也只能是例外的个案或者意外的善行,更谈不上什么“焦虑”。关爱考生,关爱一个民族的未来,哪怕来一点冲动也未尝不可,何谈“全民焦虑”?

  批评高考,不能对个别的突发事件,盲目放大“全民焦虑”。发出这样的声音,是罔顾事实的。高考改革,虽然可圈可点,绝不可以罔下断言。比如“一考定终身”,其实早就是假命题了,怎么如何“破坏”了教育生态?比如“应试教育”的再次呵斥,让基础教育失去了“丰富多彩”的措辞,更是片面,目前国内的文体艺美应该是空前繁荣。《北京青年报》以“全民焦虑”的由头,呼唤高考制度的再改革,只能是一家之言的过于焦虑。

  知识不仅可以拔高个人的品味和能力,更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全国上下关注高考的理由,虽然个体和社会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归结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个目的。我们通过什么来选拔人才呢?唯有高考是最真实的。全民焦虑,是压力,其实也是动力,而且还可以看到,无论制度如何改,这样的全民焦虑都会“依附”高考。国家焦虑,事关人才的培养;社会焦虑,事关高考的公平;家庭焦虑,事关女成凤、子成龙。这种焦虑是本能的,不可能通过体制改革去除。

  不难看出,《北京青年报》的担心是高考体制的一种僵化,但应该注意这是国情决定的,甚至是民情决定的。我们曾为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呐喊叫好,并给予了这个制度可以培养更多人才的无限美好遐想。但我们却失败了。人家外国大学自主招生,像掐尖一样把我们的人才拿走了,而我们的人民大学却自主招收着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该报呼吁: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就像当年的自主招生一样,高中阶段的成绩水平会有更多病垢,或者说根本无法监管,又何谈多元录取的制度建设?

  高考其实挺好的,有瑕疵我们可以完善。至于“全民焦虑”这种担心,大可不必。高考这几天,全民“焦虑”一下千万学子的数理化,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既是一场盛大的知识检阅,又是全民“在意”数理化的一次震撼,这样的“焦虑”完全可以保留,不是去想着法子化解,而应该想着法凝聚起来。最终凝聚成求知的伟大力量,最终凝聚成民族复兴的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