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成为江西经济发展主动力
经济新常态下,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激发江西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克服了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困难和影响,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充总量、壮大规模、增加效率为主要任务,全省非公经济发展总量提升、规模扩大、活力迸发、环境优化,取得了新成绩、迈上了新台阶,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主动力。
一、非公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特征明显
(一)非公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
2014年,尽管世界经济形势动荡起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但省委、省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一系列稳增长的务实举措,有效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实现非公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4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继2013年突破8000亿元大关之后,再上新台阶,突破9000亿元,达9129.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5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40.5亿元,增加24.2亿元;第二产业达到5709.6亿元,增加535.7亿元;第三产业达到2879.2亿元,增加298.0亿元。2014年,我省非公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比GDP增速快0.6个百分点。其中,非公第一产业增长4.6%,非公第二产业和非公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1.6%和9.0%。非公经济第二、三产业分别比第二、三产业高0.5和0.2个百分点。
(二)非公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近六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主动力
全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非公经济的积极贡献,2014年,非公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近六成,为59.4%,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为全省经济发展主动力。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非公经济贡献率为3.1%,拉动非公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经济贡献率达73.2%,拉动非公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经济贡献率达到24.9%,拉动非公经济增长2.6百分点。
2014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
| 增加值 (亿元) | 增速(%) | 比重(%) | 贡献率(%) | 拉动率(%) |
非公经济 | 9129.32 | 10.3 | 100.0 | 100.0 | 10.3 |
第一产业 | 540.47 | 4.6 | 5.9 | 3.1 | 0.3 |
第二产业 | 5709.64 | 11.6 | 62.5 | 73.2 | 7.5 |
#工业 | 4763.42 | 11.7 | 52.2 | 60.2 | 6.2 |
第三产业 | 2879.21 | 9.0 | 31.5 | 24.9 | 2.6 |
#四大传统行业 | 1558.22 | 7.2 | 17.1 | 14.0 | 1.4 |
(三)非公经济占GDP比重稳步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4年,全省非公经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2.1%,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9.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8%,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
(四)工业为非公经济的“顶梁柱”,增速明显高于全部非公经济
近年来,全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有序淘汰企业落后产能,通过设立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了产业的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充分挖掘工业增长潜力,不断做大工业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非公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加快发展的“顶梁柱”。2014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4763.4亿元,增长11.7%,总量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52.2%,比2013年提高0.9个百分点,增速比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快1.4个百分点,对全省非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2%,拉动非公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截止2014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42.20亿元,增长15.0%,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79.1%,比2013年提高2.7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781.0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比重87.1%,比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五)非公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2014年,全省工商登记非公企业达到187.1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4.2%,总户数比上年增长14.4%。其中,个体经营户达到154.25万户,比上年增加16.9万户,增长12.3%;私营企业32.9万户,增加6.6万户,增长25.1%。全省非公企业注册资金大幅增长。2014年,全省非公企业和个体户注册资金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30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其中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达1347.5亿元,增长30.2%;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11704.6亿元, 增长48.0%。
(六)非公经济投资总额连年攀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2014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1188.5亿元,增长15.2%;总量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76.2%。2014年,非公有制经济新增固定资产7305.9亿元,占全部新增固定资产的76.6%;非公有制施工项目1.4万个。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完成投资额7356.9亿元,增长11.6%,增幅比全部工业投资增速快0.4个百分点。
(七)非公经济已成全省增加税收的重要来源、扩大就业的蓄水池
非公经济是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在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全省省非公经济创造税收收入(含国税和地税)达15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非公经济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69.8%,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济实现税收227.62亿元,增长5.3%。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全省扩大就业、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4年末,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包括单位非公从业人员,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和自营劳动者)达1405.37万人,比2013年增加44.8万人,增长3.3%,增幅高于全省从业人员的2.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全省的比重为54.0%,比2013年上升1.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2014年,全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3937.44元,比2013年增加537.71元,增长15.8%,增幅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5个百分点;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9.0%,比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全省非公经济借助政策扶持优势,进入了提质增量的发展快车道,发展品质显著提高,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对经济增长动力增强。但全省非公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起点低,与中部省份相比差距。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非公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存在问题突出。
(一) 非公占GDP比重与中部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我省非公有制经济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与中部省份相比差距明显(山西省未开展非公经济增加值统计工作)。2014年,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增速为9.9%,占GDP比重为63.1%,占GDP比重比我省高5.0个百分点;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速为10.3%,占GDP比重为58.8%,占GDP比重比我省高0.7个百分点;湖北非公有制经济增速为11.9%,占GDP比重为54.4%,增速比我省高1.6个百分点;安徽非公有制经济增速为9.2%,占GDP比重为57.3%。
(二)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非公经济增速持续回落
受宏观经济压力加大、结构性问题制约及经济转型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省经济与上年相比,呈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态势,非公经济同样也出现了放缓的发展趋势,下行压力加大。“十二五”以来,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从2012年开始非公经济增速振荡向下,到2014年仅增长10.3%,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比2011年下降3.3个百分点。其中,非公第一产业2014年增长4.6%,比上年下降0.4%,比2011年回落0.2个百分点;非公第二产业2014年增长11.6%,比上年回落0.5%,比2011年回落7.4个百分点;非公第三产业2014年增长9.0%,比上年回落0.3%,比2011年回落2.1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层次较低
2014年,全省非公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5.9:62.6:31.5,其中,非公工业占非公经济比重高达52.2%,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绝大部分仍布局于工业。当前,全省非公服务业占非公经济的比重虽逐年提高,但与全省服务业占GDP比重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且发展层次不高,非公服务业主要依靠批发零售和居民服务等传统行业拉动,一些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成为了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困难的“玻璃门”。2014年,全省非公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79.21亿元,占非公经济比重31.5%,低于全省服务业占GDP比重4.0个百分点。其中四大传统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1991.30亿元,占比高达21.8%。一些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技术服务业等,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影响较小。2014年,非公金融业占比仅为0.1%,低于全省金融业占GDP比重4.6个百分点。
(四)非公工业运行稳中有忧,下行压力不容忽视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进度减缓,非公工业增速较快回落。2014年,非公工业比上年增长11.7%,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整体不佳。2014年,规模以上非公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42.2亿元,增长15.0%,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成本18182.9亿元,增长16.3%,主营业务成本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781.06亿元,增长15.4%,比上年回落18.2个百分点。全省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减速调整,给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聚集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影响到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
(五)企业资金实力弱,融资困难突出
全省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规模较小,企业资金实力弱,拟担保物少,贷款信用水平参差不齐,抗风险能力低,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非公企业资金来源仍以自有资金和银行借贷为主,资本市场融资比重相对较低,筹资渠道单一化程度有加深趋势。没有充足的资金,企业就很难做大做强。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2.8%来自自筹资金,而非公经济投资自筹资金的比重占到90.5%,7.0%是国内贷款。“融资难”不仅会直接影响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和技术的提高,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造成对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不利影响。
(六)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不足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近年来,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虽有所提高,但企业科研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仍然不足。2014年,全省非公规模工业企业户均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经费支出和户均研究与开发人员分别为630.0万元和30人,分别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少614.8万元和18人。全省非公规模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经费支出占其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2%,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研究与开发人员占全省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2%,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
三、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举措,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事关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大局,事关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要认清形势、提振信心,切实增强做好非公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当前,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键是要把中央各项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解决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和环境障碍,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的竞争环境。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各大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举办专场讲座、上门宣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对省委、省政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和各项优惠措施的宣传力度,主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让企业及时了解与掌握各项最新的具体政策。另一方面加强监督,完善政策落实督查和评议制度。要将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督查系统,形成一种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鼓励非公经济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大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已基本完成,下一阶段应将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促进国有资本和其他民间资本在企业内部实现同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受益,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共赢、协调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观念。清除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思想障碍。突破所有制界线,允许、鼓励非国有资产置换国有资产,个人参股、控股国有企业,做到政府敢放,国企勇退,非公敢进。其次,完善配套政策。建议尽快制定出台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规划、实施细则,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依法有序参与全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实现全省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构建“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模式
江西作为欠发达省份,民间投资尚欠活跃,风险投资观念较为落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地方经济中活力较强、资金使用率较高的经济成分,已逐渐成为经济高速成长的主力军。因此,要为非公经济企业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其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并针对其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适合其发展要求的金融体系和能够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的融资机制。
1、构建“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模式。根据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持续改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通过加大投入、加快创新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疏导资金流转中的梗阻、解开企业债务链。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做到对企业资金需求“心中有数”,构建“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模式,对业务流程、信贷产品、担保方式、服务渠道等方面给予小微企业差异化服务。针对小微企业因缺少抵押物贷款难的症结,转变融资模式,制定专项融资方案,通过盘活企业无形资产,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2、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地方政府为核心,人民银行为主导,各商业银行与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信用维护体系。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完善信用体制。建立非公经济企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信息采集、披露、监管,实现信息的共享机制,形成实时动态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3、努力扩大信贷投入。省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专营机构或部门,完善小型微型企业信贷考核体系,提高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效率,健全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
(四)激发“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热情,增强非公经济发展后劲
在当前形势下,创新和创业是激发经济活力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因素,非公经济群体是创业的主体,因此,要制定更多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激发非公经济创新创业活力。全面落实国家对小型微型企业扶持政策和创业创新的系列优惠政策,按条件分别享受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关税、印花税,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优惠。要营造鼓励大胆探索、包容失败的宽松氛围,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使创业创新成为成为社会纵向流动的强大动力。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引导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创客空间的引领示范效应,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优惠且优质的创业载体,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创业。出台全面的扶持政策,激发参与热情。搭建科研成果向生产成果转化的合作平台,成立专门的咨询机构、中介机构,对一些影响长远的高新项目提供专门的扶持政策,加快科研成果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度,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课题主持人:曹青云
课题组成员:张家玉 鲁赣凤 兰 园 刘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