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致死 患者应密切注意
权威发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第六十八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下称《通报》),提示关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严重不良反应。根据信息通报,已有患者因此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导致死亡。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痴呆引起死亡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治疗。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具有更强的抗精神病作用和更少的锥体外系反应,因此更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我国上市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哌罗匹隆、帕利哌酮、氨磺必利等。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嗜睡、失眠、癫痫、锥体外系反应、激越、狂躁、谵妄等。此外还有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如粒细胞缺乏症、糖脂代谢异常,使用时不注意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通报》指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引起白细胞减少,严重时可致粒细胞缺乏症,使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降低,导致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一名41岁女患者,因“精神分裂症”入院,给予氯氮平片、舒必利片治疗,用药40天起患者咽部不适,查血发现白细胞严重下降,10天后因败血症死亡。
该类药品还可引起血脂升高、体重增加,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或引起血糖升高或糖尿病,严重可致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死亡。
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中,自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的报告数量4400余例次,占总体报告数量的5.9%。引起的糖脂代谢异常的报告数量2529例次,占总体报告数量的3.5%。
此外,国外研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精神行为异常的治疗时,此类患者的死亡率升高。《通报》说,在我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未被批准用于治疗痴呆相关的精神病。但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中,已收到老年痴呆症患者使用奥氮平片、富马酸奎硫平片引起死亡的报告。
患者应密切注意不适症状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分析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议:对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存在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其风险因素,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并予以关注。医生在处方药品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有骨髓抑制或白细胞减少者禁用或慎用此类药品。使用期间应加强用药监护,进行必要的监测。应与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员充分沟通药品存在的风险,指导患者正确、合理用药。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分析评价工作,对于说明书中风险提示不足的,应及时修订和完善。
对于患者来说,应遵循处方医生的建议,按要求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对于医生提出的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细胞计数等要求应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服用该类药物的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体重及高血糖症状(如烦渴、多尿、多食、乏力等),出现发烧、虚弱、嗜睡、咽喉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小贴士: 什么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9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抗精神病治疗,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敌视、怀疑)和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绪淡漠、社交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
传统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氟哌啶醇都是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发挥治疗作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用机制可能与D2、5-HT2受体的联合阻断有关,对阴性症状有明显的疗效。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具有较低的D2受体亲和力,只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而很少作用于基底节,具有很强的抗精神病作用,而产生的锥体外系反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