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锋:“非升即走”不能为学术功利主义“铺路”

29.07.2014  10:35

  时值7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引发学生热议。“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发言权有多大,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7月28日《中国青年报》)

  “非升即走”的教师评价体系,虽然绷紧了教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科研“”,但却少了几分关注教学效果、学以致用的教学“”。从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角度而言,“非升即走”可以有效防慵止懒,但要是过于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而忽视了教学水平,恐怕就会偏离高校以及大学老师教书育人的“本分”,而走向学术的功利主义了。

  事实上,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理应让教师能力考评有“双重标准”。其一,科研能力标准。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无可厚非,毕竟作为传道授业者,倘若没有足够的“解惑”资本,何谈能够授教于人?其二,教学能力标准。有了一定的科研水平,教师还要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学习,这也是教师的本职所在。学有所长、授人予渔,才不枉教师“以教为师”的根本,而这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从我国目前现行的教师考评体系来看,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性还非常明显。教师不遗余力获取“科研资本”,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的现象非常普遍。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言,“这几年科研逐步成为大学更核心的部分,很多教授把精力用在科研上,实际上就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而且越是‘985’、‘211’高校越严重。”我们不否认教育创新和教育评价国际化,但忽视教育本职而过于“学术功利主义”的倾向,毕竟偏离了大学教育的基本,我们应当警觉。

  所以,要从根本上扭转高校教师评价“走偏”,防止“学术功利主义”,还需尽快剔除高校管理过于行政化的管理取向,尽早健全教师考评的“科研+教学”融合体系。坦率地说,“科研>教学”的事实,不是我们的教师不够负责任,而是教育评价体系的使然,而在背后推波助澜的,正是我国过于行政化的高校管理体制。所以,要从源头上解决教育考评失衡问题,就必须解决高校管理体制的过于行政化的取向。否则,偏离教学本职的教师评价体系还将“促使”高校教师滑向“学术功利主义”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