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景区复烧看点多

03.03.2014  14:5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收藏陶瓷,但真正了解其烧制工艺的并不多。瓷器好不好,要看一把火,所谓“瓷器之成,窑火是赖”。 随着煤窑、气窑、电窑的广泛使用,有的人产生了“为何还要用柴窑”的疑惑。其实,只要略懂陶瓷者都知道,传统柴窑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瓷质温润,其他任何窑都烧不出这种特殊效果。

  景德镇窑炉发展的脉络,也是一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日前,记者在景德镇采访时了解到,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自2009年开始逐步复建、复烧历代古窑,建起手工制瓷作坊,请来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制瓷技艺,组织烧制生产,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得到保护,让传统制瓷技艺重生,一座座古窑成为 “”的陶瓷博物馆。古陶瓷鉴赏家马未都在看过古窑复烧后曾感慨地说,很多老艺人在延续手工制瓷工序,这非常有价值。正因为我们进入了工业文明,能保留下来的手工文明才更有价值。

  “非遗”进景区,使景区焕发出独特魅力。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古代手工制瓷全部流程,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说,正是凭借“非遗”进景区这一独特优势,将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旅游完美融合,从而于2013年成功晋级全国5A级景区。

  近年来,古窑民俗博览区一直致力于恢复景德镇历代瓷窑,从清朝到明朝、元朝、宋朝,沿着窑系的发展足迹逐步复烧。自2009年到2012年,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一一成功复烧,2013年又成功复烧明清御窑中的青窑、龙缸窑、风火窑。2009年复烧的镇窑,诞生了“世界上最大柴烧瓷窑”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每一个古窑的复烧,都有文博专家开窑认证,见证了一件件精品瓷器的出窑。

  在这些出窑瓷器中,许多人印象最深的是龙缸窑烧出的仿明宣德大龙缸(压题照)。据悉,此缸烧制难度大,烧制工艺流程复杂,入窑时窑内溜火7日,然后紧火两昼夜,缸匣红而复白,须前后通明而透亮,然后停火,封门后10天窑冷后才能开窑。此缸无论从釉质、器型、通透度来看都属于优等品,实为难得。

  青窑烧出的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图一),绘有雄鸡昂首傲视,雌鸡与小鸡在啄食蜈蚣,画面色彩丰富,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风火窑开窑认证的仿清雍正青花九桃橄榄瓶(图二),绘有一株桃树向上伸展。绘画皴法自然,青花边线渲染,层次感强,尖部浓重逐渐过渡,上有青花点饰,自然真实。桃实硕大饱满,叶片细长,叶脉清晰。桃花盛开,边际浓郁,内有青花点蕊。构图疏朗大方,青花色泽纯正明快。

  宋代龙窑历史地位极其重要,其烧制“青白瓷”技术是制瓷史上的一次大创新,致使景德镇(时称昌南镇)在北宋景德年间一跃成为世界制瓷中心,宋真宗因此赐名昌南镇为“景德镇”。2012年“复活”的龙窑,一件仿南宋青白瓷刻花梅瓶(图三),在文博专家的见证下,仿佛跨越千年,重现眼前。此瓶通体刻画缠枝牡丹纹,通高41cm,口径5.3cm,足径12cm,小口带盖,丰肩瘦底圈足,为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中罕见的大件精品。

  收藏界人士都知道,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在2005年曾以2.3亿元的成交价而闻名世界。如今,从复烧的元代馒头窑中一件仿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图四) “重出江湖”。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可见,欣赏一件好的瓷器,还可了解一段历史、学习一种文化、收获无尽乐趣。

  一系列古窑复烧出来的仿古瓷器,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盛宴。它作为我省一种独特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美旅游商品,正越来越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

  □ 江西日报记者 祝芸生 钟兴旺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