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面子” 也要“里子” 江西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调查

13.05.2014  12:31

    城镇化进程对防灾减灾救灾提出新挑战

    “五年一大灾,三年一中灾,年年都有灾”,这是对我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的一个形象描述。

    我省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一般年份我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为100亿元左右,救助受灾群众为300万人左右,重灾年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救助受灾群众超过600万人。

    省民政厅副厅长、省减灾办主任刘立松表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城镇的灾害风险呈上升趋势,只有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灾害风险,才能真正提高城镇化质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对防灾减灾设施重视不够,导致城市排水系统落后、河流泄洪能力低下、应急避难场所缺失等,一旦灾害降临,难以有效避险、有效救助。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容易引发城镇防灾减灾资源的相对匮乏,包括应急车辆、物资储备、科技设备等硬件资源,灾害管理人员、应急抢险队伍等人力资源等。

    “三大转变”让防灾减灾救灾更具科学性

    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吴继波说,近年来,我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由事后救灾向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转变,防灾重点由城市向城市和农村并重转变,减灾救灾队伍由兼职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更加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

    ——救灾应急反应能力显著提高。全省各级灾情监测预警机制、灾情快速上报评估机制和应急响应快速启动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逐步规范了灾前、灾中会商研判机制,强化救灾物资快速调运机制,注重灾中应急保障机制,狠抓灾害救助资金规范管理机制。高度重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全省188个社区评选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35个社区评选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减灾救灾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在资金方面,建立健全了救灾资金分级保障新机制,将救灾资金预算列支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考核内容;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不断推进;培育壮大了一支防灾减灾队伍,全省灾害信息员达1.9万人。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新灾应急救助、冬春救助、倒房重建、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明确了我省饮水困难救助和口粮救助的补助标准。积极推进政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如今,全省6个试点设区市累计承保农户达125万户。

    ——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我省在应急监测与评估、社区灾害管理、区域综合减灾等领域承接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了多项防灾减灾课题研究,每年编写《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和《自然灾害评估报告》,为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防范和防治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完善五大体系促进防灾减灾救灾创新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我省将着力建立完善五大体系,一是推进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图,建立符合江西灾情特点的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机制,科学研判灾害发生、发展趋势,科学评估灾害损失。二是推进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大力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完善灾害监测网络系统。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由省减灾委统一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灾害监测预警以及灾情会商通报发布制度。三是重点推进灾害救助救援体系建设。研究加强受灾群众生活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应急响应机制,适时提高救助资金补助标准,确保灾害发生后八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提高灾区各方面恢复重建能力,加强政策性农房保险等灾害保险工作,提高全社会抗风险能力。四是推进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建设。重点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地质灾害防治、农林生物灾害防治、森林火险防控、雷电防抗以及救灾应急指挥调度、救灾物资储备等防灾减灾重要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防御应对能力。五是推进灾害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立足我省防灾减灾发展需求,推动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引进和吸收科技前沿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成果,推动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集成应用。

    来源:江西日报 记者 邱 玥